济钢从守到攻的博弈路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提升吨材售价100元”作为2014年奋斗目标之一,正式写进了济钢十七届二次职代会报告中。然而,博弈市场的道路充满着未知和风险。博弈市场:只为卖个好价钱在钢铁行业持续萎靡,甚至到了一吨…
“提升吨材售价100元”作为2014年奋斗目标之一,正式写进了济钢十七届二次职代会报告中。然而,博弈市场的道路充满着未知和风险。
博弈市场:只为卖个好价钱
在钢铁行业持续萎靡,甚至到了一吨钢材不如一斤白菜、一桶瓶装水赚钱多,亦或亏本的时候,怎么提升销售价格?
尤其今年一季度的状况,令很多人大摇其头,对此持怀疑态度。
然而,生存是硬道理。各钢厂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减亏止损,争取效益最大化。
在危机应对中,济钢亮出的是“四降低两提升”杀手锏,打出了其中一张“提升钢材销售价格”的牌。目标是赶超全国钢铁行业平均售价,打响“钢材售价提升100元”攻坚战,提高吨钢效益。然而,这谈何容易。
据中钢协近两年统计显示:平均售价水平在全国90多家主要钢铁企业中排名是第14、15名的水平,而济钢排在25、26名。2013年与行业平均售价的差距就是吨材137.76元。并且今年上半年,钢材价格一路下行,价格指数比去年下降11%。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济钢逆势而上,今年上半年综合钢材售价竟然提升了86.75元/吨,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51.02元,实现价格提升额2.76亿元;济钢的价格与行业价格差距逐月缩小,6月份价格提升突破性地完成了151.61元/吨,售价高于行业均价13.85元/吨,首次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实现了“零”的突破。准确研判市场走势,制订合理的接单策略,上半年济钢价格指数下降在4%-5%之间,销售价格比市场少降90元/吨,总计实现商机效益2.87亿元,成为止血减亏的强有力支撑。济钢又是怎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
贴近市场:走出深巷酒更香
近几年,济钢为适应市场巨变,不断强化“产销研一体化”和“销售管理”两个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销研一体化进程,深化“产品+技术+服务”营销模式,为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济钢各生产厂均强化了营销力量,240多名营销人员与生产密切结合到一起,增强了销售、生产的一体化程度。生产单位从生产一线招聘了一些喜欢销售的年轻人,充实到营销队伍。中厚板厂销售部的宋振华、王驰文就是其中两位。宋振华原是2500产线的轧钢工;王驰文是3500产线热轧加热操作工。经过学习锻炼,他们既熟悉生产又懂业务。宋振华说:“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更能提供技术、生产上的帮助。”王驰文说:“我们既了解生产的难处,也了解销售的难处,协调起来更容易些,能做到产销无缝衔接。”
一直做销售、现在是中厚板厂销售部副经理的谢伟峰则说,这叫“一竿子插到底”。前几天一票出口韩国的船板要求提前交货,他和有关人员二话不说赶到青岛港,连续几天几夜盯在装卸现场,协调船板装船及时发运。这就是售前售后一条龙服务。
“销售管理变革,拉近了生产、销售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生产保证销售,技术提升产品,差异形成特色,服务赢得市场’的良好循环,产销研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大提高了济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力促进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为价格提升打下坚实基础。”销售管理部部长杜文华说。
扭转市场:三剂良方治顽疾
“决策、管理要找准方向、走对路子,这是问题的关键。实践证明我们的'三个抓手’是提升钢材售价的正确途径。”副总经理王向东说。
从2013年11月份就开始启动的“钢材销售价格提升100元”攻坚活动,经过最初两个月的探索,已经建立起了较系统的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最鲜明的思路就是确定了“产线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和重点品种SBU项目推进”三个“抓手”。
这是一场上下联动、不见硝烟的“守城与攻城”战。
年初,销售管理部、财务部、绩效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在去年启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营销系统钢材销售价格提升100元攻关活动实施方案”,搭建起了结构优化管理平台和推进机制。
销售管理部部长杜文华说:“我们建立了评价模型和每周跟踪分析、每旬通报、每月考核的工作推进、考核机制,全力、系统推进产线、产品结构优化、SBU项目;加大了激励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各产线、各部门的积极性,整合资源聚焦到价格提升与结构优上来。”
“为什么能有好的效果?就是做到目标同向、指标明确、责任清晰、执行到位、步步为营,这就是我们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副总经理王向东认为。
产线结构优化助推价格提升
市场是指挥棒。结合济钢实际,算出最大的效益账是根本。
今年上半年,根据市场板材的价格比小型材每吨高出500多元;冷轧卷板比热轧卷板高很多等实际情况,销售管理部、财务部等部门联合,经过算细账,排出各产线边际贡献排序表。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这个边际贡献情况,坚定不移地抓落实,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副总经理王向东说。
生产部在“不翻铁、不存坯”的生产组织原则下进行资源平衡,紧盯各钢轧产线边际贡献排序表,动态调控轧线产能。
生产部部长陈德明说:“按照'轧钢系统三条平板线满负荷生产、控制卷板产线资源、减少型材投放资源’的控制思路,将有限的钢坯资源积极向贡献大的产线倾斜。上半年控制效益较差的一小型产量超过5万吨,产线结构优化累计创效额超过500万元以上。”
一小型厂的日子不是很好过,在效益最差的时候,甚至出现短期停产。但是他们没有气馁,借助《HRB400E及以上级别高强钢筋》SBU项目优势,大力开拓高等级产品市场,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持续提高高强钢筋销售比例,AB类产品提升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并抓住外贸出口产品价格高的商机,加大出口产品力度,今年二季度,生产销售出口螺纹钢31355吨,占总订单比例由计划的10%提高到20%,销售价格高出内贸产品300元/吨。在困境中杀出一条生存之路。
产线结构优化,使吨材售价提升了20多元,占钢材售价提升的23%。
产品结构优化是核心
价格水平体现产品档次。在钢铁企业中,济钢的产品大路货比较多,高档次的产品相对少。“人无我有”的情况很少,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成为提升售价的关键、核心、永恒主题。
济钢按产品价格、贡献高低,把所有产品划分为A、B、C、D四大类别。努力提高贡献大的AB类产品比例,减少或消灭D类产品,坚持“无贡献不接单”的原则,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提高售价。
各生产单位,根据产线实际,大力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效益贡献。
中厚板厂根据各类产品指标要求,对四大类产品做详细分析,深入挖掘效益潜力。
“我们以'A类提升价格,D类降低成本’为主线,深入分析A类、D类产品的构成,聚焦高收益产品,对效益低的产品进行把脉,找出提高效益的途径。”中厚板厂长何绪友说。
针对指标,销售人员努力开拓A、B类产品市场。上海振华港机,是这个行业的老大,对桥梁钢、高强钢需求量大,但对产品要求高,苛刻,产品要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此前他们要的高强钢都是从日本新日铁进口,因价格太高,想从国内进口。该客户营销团队负责人刘玉珍获得信息后,立刻与对方沟通,在了解了对方在性能、板型有高要求后,带领团队成员王驰文,跑到对方南汇基地查看,带回下脚料来研究。南汇基地没有交通工具,他们提着50、60斤重的下脚料走了半个多小时。通过研制,10毫米的高强钢得到对方的认可,现已供货400多吨,吨板有千元以上的收益,为下步开发6至8毫米规格的高强钢打下基础。经过不懈努力,到目前,他们已经与该用户签订了桥梁钢、高强钢共3.6万吨订单,是去年全年1.4万吨总量的2.57倍。
在大家的共同打拼下,中厚板厂逐月完成价格提升目标。
“订单是天,价格是命,哪一项都要命。”宽厚板厂厂长张润生开玩笑说。对这条具有技术优势的新产线来说,成为济钢名副其实的高效线,一直是他们的追求。他们以“建储备、提贡献”为主题,通过早抓、抢抓、抓实订单建立储备;月初对双高订单、重点订单及紧急订单进行全面梳理,从提高整单交付率和当月结算率出发,建立监控模型,做好过程跟踪、过程管控;锁定“两端一重”,大力开拓高强钢、风电钢、桥梁钢、海工钢等高端产品市场,做到价高效显,确保了月月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价格提升100元目标。
为打通薄板线,2013年11月22日,济钢对热轧厂、冷轧厂进行了整合。干销售出身的厂长高传华首先对两厂的销售部门进行了整合,以充分发挥产线一体化优势。
“目前我们打通薄板线的体制架构已经建立,系统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质量提升、工序无缝衔接等优势进一步显现。”高传华说。
他们借助一体化优势,充分考虑总体价格收益提升、降成本等因素,将部分热轧SPHC基料转为酸洗订单销售;同时根据生产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加大以冷代热、高端产品的研发,上半年热转冷订单共计13.7万吨,使热轧订单价格提升85元/吨,创造了1416万元的收益。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济钢上半年AB类产品比例达到30.87%,比去年平均水平提升4.99个百分点。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钢材售价达到吨材近70元,实现贡献提升6795.63万元。
SBU项目提升高端产品量效
为扩大提升高端产品的产销量和效益,培育、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济钢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模式,确立了管线钢,70Kg级及以上高强、耐磨钢,风电钢,水电、核电用钢,海工钢,汽车结构用钢,冷轧深冲钢等13个SBU项目。组织形式是从上到下跨单位、跨部门的战略性合作,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科技质量部负责13个项目的管理、监控工作。建立项目激励约束机制,每个项目都设有年度产销目标、月度目标,按照周调度、月总结的方式,随时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以推动项目实现目标。
经过上半年的运行,各项目因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发展并不平衡,但是有些项目取得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如高强钢,高等级容器钢,水电、核电用钢,2500产线小规格产品、冷轧深冲钢等项目可圈可点,团队绩效比较突出。
宽厚板厂厂长张润生是高强钢的项目经理,他带领团队成员“坚守高强钢阵地,主打高强钢品牌优势”,采用“产品+技术+服务”的营销模式,与郑煤机、兖矿、焦煤、枣矿、新汶等用户建立了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然而,二季度以来高强钢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萎缩,他们在坚守固有渠道不流失的情况下全力开发新市场、新客户。借助煤钢、机钢互保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
上半年,经过团队协同作战,高强钢单位贡献达到了312元/吨,贡献总额达到2329万元。面对不容乐观的市场形势,他们坚定不移推进高强钢市场的二次开发,争取快速实现突围。
“广泛撒网,重点突破”,冷轧深冲钢项目经理、热冷轧厂副厂长高元军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市场,坚持以农用车、载货汽车为主导,以省内市场为主,江、浙、沪、津等市场为辅的区域市场定位,采用“直接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培育并形成了济钢冷轧深冲产品销售特色。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抢抓订单,以重点品种JST14、JST15为主,兼顾家电、防盗门和搪瓷钢的开发与拓展以及JST12、JST13系列产品。
上半年深冲钢平均月产达到万吨以上,完成了计划目标,单位贡献达172元/吨,贡献总额1040万元。
上半年13个SBU项目产销量达到96.95万吨,产品贡献总额8517.89万元。
科技质量部部长张瑞堂认为:“SBU项目充分发挥了产、销、研一体化运行机制优势,打破部门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尤其技术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进而全面提升济钢核心竞争力。”
“提升钢材售价100元”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提振了广大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但是钢铁企业的严峻局面已成常态,济钢“提升销售价格”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还要“雄关漫道从头越”。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