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最核心的问题是打破利益格局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需求依旧低迷,钢铁产能过剩也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然而减产难,减掉已建成的产能更难。同时,低迷的市场需求远远赶不上钢铁产量增长的步伐。超700亿民资逆势涌入钢铁…
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需求依旧低迷,钢铁产能过剩也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然而减产难,减掉已建成的产能更难。同时,低迷的市场需求远远赶不上钢铁产量增长的步伐。超700亿民资逆势涌入钢铁业,钢铁产能过剩雪上加霜。
据了解,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约为2.03亿吨,同比增长2.37%;钢材(含重复材)产量2.61亿吨,同比增长5.3%。钢铁产量总体水平仍然较高,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88.87亿元,同比下降0.79%;实现利润-23.29亿元。
在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却在逆势增长,新的产能扩张正在加剧,将使钢铁业产能过剩局面雪上加霜。一季度,钢铁行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93亿元,同比下降3.3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同比增长6.65%;钢铁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80.18%。
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过剩或者饱和的边缘。化解产能过剩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并且钢铁行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难题,尤其对治污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并非易事。
根据金模网产业研究中心罗百辉发布的《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炼铁在建产能3000万吨,正在设计2800万吨,规划建设1700万吨;炼钢在建产能2200万吨,正在设计1000万吨,规划建设1700万吨。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国内炼铁和炼钢总产能将分别达到9.15亿吨和10.2亿吨,折合粗钢产能达到10亿吨。导致钢铁业陷入这种被动的局面,其症结在于钢铁企业的扩张冲动仍在继续,结果造成重复建设遍地开花。
国家大幅提高环保要求,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企业而言,并不会在成本上有太大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落后企业,因为他们的环保欠账最多。环保压力加大,将让欠账多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近期在资金、环保等多方面压力下,钢企破产、钢贸商跑路等事件逐渐增多。这从侧面显示出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化严重,那些经营困难企业已经进入风险高发期,产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罗百辉分析说,当前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既与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有关,也与当前外部经济形势有关,呈现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和经济周期性过剩相叠加的特点。化解产能过剩最核心的问题是打破利益格局,包括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都需要重新调整。
怎么调整?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改革号角,指明了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改革的方向,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将大大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将带来包括钢铁在内的许多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罗百辉看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扩大市场、提升消费。但提升不是简单增加消费量,而是重在提高消费的档次和质量。
对钢铁业形成重压的还有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由于雾霾天气蔓延,能耗大户钢铁业成为众矢之的。可以预见,未来钢铁企业环保成本将逐渐加大,环保将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需要明确的是,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环保治理不是打压限制钢铁产业,而是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企业而言,是实现飞跃的催化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抓手。
在国家坚决治理大气污染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环保水平大幅提高已是大势所趋,成本攀升不可避免。而这种成本攀升应该说是回归正常发展逻辑。
从环保角度来看,国内钢铁行业吨钢环保成本大约在55元,而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环保成本能达到150元/吨。也就是说,国内环保做得好坏,吨钢环保成本要差100元,这就不光是环保问题了,还是个公平竞争问题。
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环境成本低,结果它的效益比环保好的企业要高,这是极不公平的竞争,很容易扰乱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实际上国家现在环保要求大幅提高,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先进企业而言,并不会在环保成本上有太大影响。受影响最大、负担最重的恰恰是那些落后企业,因为他们的环保欠账最多。
而在钢企利润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环保压力的加大,将成为压倒低效钢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环保成本增加,不但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让环保欠账多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所有这些是否能真正落实,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是否真作为。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