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钢炼铁厂提高360m2烧结机产质量的实践及今后措施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郭考 田智勇 温善学 李炜玺 (河北钢铁集团宣钢炼铁厂) 摘要:宣钢炼铁厂通过对360m2烧结机工艺设备、设施的不改进和完善,强化 技术操作等措施的实施,使烧结矿产、质量指标得到…
郭考 田智勇 温善学 李炜玺
(河北钢铁集团宣钢炼铁厂)
摘要:宣钢炼铁厂通过对
技术操作等措施的实施,使烧结矿产、质量指标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较好的满足
了高炉用料要求。
关键词:提高 烧结矿 产质量 措施
1、前 言
宣钢“十一五” 总体发展规划将达到8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规划分期建设二座
表一
日期 |
作业率% |
利用系数t/m2.h |
强度% |
含粉% |
碱稳% |
品稳% |
品位% |
3月份 |
41.50 |
0.61 |
79.81 |
8.78 |
82.11 |
82.11 |
53.81 |
4月份 |
82.30 |
0.78 |
80.03 |
8.48 |
87.56 |
87.56 |
52.20 |
5月份 |
86.77 |
1.15 |
80.10 |
6.79 |
97.52 |
97.52 |
51.41 |
6月份 |
94.30 |
1.21 |
80.23 |
5.24 |
99.14 |
99.14 |
52.07 |
7月份 |
91.26 |
1.3 |
80.49 |
5.05 |
98.18 |
98.18 |
52.31 |
8月份 |
94.55 |
1.28 |
80.28 |
5.02 |
100 |
100 |
52.64 |
9月份 |
94.55 |
1.18 |
80.07 |
4.99 |
100 |
96.33 |
52.36 |
10月份 |
96.99 |
1.15 |
80.08 |
4.73 |
100 |
96.77 |
52.40 |
注:9—10月份烧结利用系数低的原因是期间厂进行限产。
2、提高烧结矿产质量的实践
2.1工艺设备设施的改进和完善
由于
因钙、镁灰打灰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投产后打灰量严重不足,导致钙、镁灰配量达不到生产要求,配比不稳定。为此于5月份对钙镁、灰打灰系统进行了改造。一是在钙、镁灰仓顶分别增加了引风机,以减少仓内压力;二是增加了两根钙灰打灰管道装置、三根镁灰打灰管道装置以做备用;三是对打灰管道的助吹气源管道进行了改造,并将输灰罐车进行了增加外引气源改造。改造后钙镁灰打灰速度极大提高,钙、镁灰配量得到稳定,满足了后续烧结稳产、高产的需求。
针对破碎机电机原设计能力不足和破碎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于7月对两台破碎机的电机进行了增容改造,电机由450kw增容到560kw,改造后灰石、白云石的破碎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40%左右,较好的满足了后续烧结矿稳产和高产的用量,但破碎效果仍与要求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改善。
为解决燃料筛筛分能力不足、以及筛煤粉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将原设计的双层燃料筛改为单层筛,并对筛孔尺寸进行了改动,使燃料筛筛分能力明显提高,且筛分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确保了烧结生产正常用量,为烧结矿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由于原一混机加水管的钢结构水梁在投产初期发生质量问题,导致不能正常生产,被迫对加水装置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将加水管钢结构水梁改为钢丝绳替代,并对加水以及加炼钢红泥的喷头个数和位置进行了优化。再有为确保烧结混合料水分的稳定,后续对原设计的一、二混加水和加炼钢红泥的管道控制截门进行改进,由闸阀改为球阀,且在加炼钢红泥管道的截门前增上一道截门,进行双截门控制以稳定流量,改进后烧结混合料水分波动范围由±0.6%缩小到±0.4%内,极大的稳定了烧结过程,为烧结矿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2.2、强化设备管理,稳定和提高设备作业率
强化设备管理,以稳定和提高设备的作业率。一是将岗位点检时间间隔缩短为半小时一次,强化了岗位设备巡点检力度,同时在认真执行好半小时点检制度的基础上,对重点设备、隐患设备实行强化巡点检工作,实行班组负责、车间检查的管理模式;二是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设备润滑制度,对各润滑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其良好的运行;三是加大设备维检修质量管理,实行检修岗位负责制,每个项目、每个设备落实到人;再有加大设备事故责任分析和考核力度。烧结设备事故和故障率明显减少,作业率不断提高(见表一),为烧结矿的产、质量稳定和提高起到了保证作用。
表二 入烧主要铁料成分
品 种 |
高炉返矿 |
铁混料 |
|||||
TFe% |
SiO2% |
CaO% |
TFe% |
SiO2% |
CaO% |
||
3月 |
平均 |
51.66 |
6.12 |
12.75 |
62.11 |
5.28 |
0.78 |
最大 |
55.39 |
6.87 |
15.29 |
64.19 |
7.07 |
4.71 |
|
最小 |
46.03 |
5.14 |
8.86 |
58.13 |
4.34 |
0.29 |
|
标准偏差 |
2.12 |
0.46 |
1.50 |
1.17 |
0.47 |
0.74 |
|
4月 |
平均 |
51.62 |
6.73 |
13.67 |
61.38 |
5.53 |
1.26 |
最大 |
53.97 |
7.75 |
15.20 |
63.60 |
6.99 |
2.77 |
|
最小 |
50.49 |
5.78 |
11.18 |
57.09 |
4.10 |
0.13 |
|
标准偏差 |
0.92 |
0.58 |
1.00 |
1.09 |
0.48 |
0.52 |
|
5月 |
平均 |
51.49 |
6.44 |
12.97 |
60.40 |
5.51 |
1.57 |
最大 |
53.23 |
6.90 |
14.61 |
61.88 |
6.16 |
2.71 |
|
最小 |
49.17 |
5.86 |
10.75 |
59.18 |
4.06 |
0.66 |
|
标准偏差 |
1.07 |
0.23 |
1.02 |
0.61 |
0.36 |
0.45 |
|
6月 |
平均 |
51.30 |
6.41 |
13.56 |
60.90 |
5.58 |
1.08 |
最大 |
52.42 |
6.87 |
15.30 |
62.42 |
6.40 |
2.92 |
|
最小 |
49.31 |
5.35 |
12.47 |
59.55 |
4.70 |
0.11 |
|
标准偏差 |
0.74 |
0.30 |
0.67 |
0.59 |
0.36 |
0.58 |
2.3、优化入烧原料结构,提高入烧铁料质量
投产初期一是受原料场未能按时正常投入的影响,二是对铁混料配矿技术研究不够深入,配矿较为盲目和杂乱,使入烧原料结构既不稳定也不合理,烧结配料过程中物料切换频繁,且物料成分波动大,料中杂物、大块多,导致入烧铁混料质量差。后期通过向其它厂家学习,以及不断进行烧结杯试验和实践的摸索,入烧原料结构逐步得到稳定且趋于合理,入烧铁混料的质量也随原料场的投入利用得到改善,6月后铁混料品位和CaO含量的标准偏差控制在0.60%以下(见表二),为烧结矿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高炉返矿设计为直接参与烧结配料,而高炉返矿质量的好坏受高炉配吃料种、数量和性质决定,成分极不稳定(主要包括烧结矿、球团矿、块矿等筛下物,它们的成分相差较大),导致烧结矿质量波动较大。为此特制定了高炉返矿供用料制度,使高炉返矿尽量在运输过程中进行混匀,其质量波动逐月减少,6月后铁品位和CaO含量的标准偏差均稳定在0.65%左右(见表二),进而减少了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冲击,保证了烧结矿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4、不断优化烧结参数,强化过程控制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确定了严格实行
严格控制进厂灰石、白云石的料度在
2.5、狠抓操作管理,提高操作水平
针对新上大型烧结设备和设施,从各种培训入手,狠抓职工的操作技能,使新上岗、转岗的职工尽快熟悉和掌握操作技能。对中控、看火等关键岗位实行“竞争上岗”,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素质,使文化程度高、责任心强,实际操作水平过硬的职工上到关键岗位,为生产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保证作用。
2.6、严格工艺纪律,加大考核力度
通过完善、细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事故分析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落实到位,进而为烧结矿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保障作用。
3、后续措施
3.1优化配矿技术
因我公司烧结用料品种多且相当杂乱,在烧结配矿技术研究方面较为薄弱,距较好的满足烧结生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后续要继续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力度,特别是生产实践的总结研究,以更好的指导和服务生产。
3.2白灰实现充分消化
因钙、镁灰消化设备存在螺旋给料机经常悬料、喷料的问题,不能正常投入应用,造成钙、镁灰得不到充分消化,严重制约着烧结矿产、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后续必须通过技术改造,确保白灰得到充分消化,为进一步提升烧结矿产、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3.3改进熔剂破碎效果
针对熔剂系统存在的问题,虽然进行了电机增容的改进,使破碎量满足了正常生产要求,但熔剂破碎效果仍不太理想,特别是+
3.4高炉返矿供料系统改造,稳定返矿质量
虽然对高炉返矿用料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使其质量有所好转,但仍不能很好的满足烧结要求。为此厂确立了高炉返矿供料系统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后,入烧返矿质量将得到较大稳定,烧结矿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3.5继续提高原燃料质量
因我公司烧结用料相当杂乱,质量差,近来虽然在改善铁料质量上取得一定效果,但与烧结精料要求差距仍较大,特别是入烧熔剂成分波动大,由表三数据可知,钙、镁灰CaO含量的标准偏差均在2.00%以上,镁灰和白云石的MgO含量的标准偏差均在1.00%,灰石的SiO2含量的标准偏差在1.00%。再有入烧物料粒级组成相当不合理,燃料含水个别时候偏大等问题,仍是严重制约烧结矿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后续仍需进行改善和提高入烧原燃料质量,来确保烧结矿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表三 入烧熔剂成分
品 种 |
灰 石 |
白 云 石 |
钙 灰 |
镁 灰 |
||||||
SiO2% |
CaO% |
SiO2% |
CaO% |
MgO% |
SiO2% |
CaO% |
SiO2% |
CaO% |
MgO% |
|
平均 |
50.43 |
3.33 |
1.92 |
31.98 |
20.96 |
4.37 |
75.40 |
3.54 |
49.72 |
34.35 |
最大 |
53.82 |
5.94 |
5.12 |
39.36 |
33.01 |
6.97 |
85.34 |
5.87 |
59.26 |
38.86 |
最小 |
37.37 |
1.43 |
0.95 |
20.38 |
13.79 |
2.32 |
66.46 |
1.77 |
37.79 |
19.80 |
标准偏差 |
1.15 |
0.63 |
0.79 |
1.76 |
1.29 |
0.73 |
2.73 |
0.60 |
2.09 |
1.94 |
4、结语
宣钢炼铁厂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