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9#高炉使用三级焦实践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侯 军 李 嘉 【摘 要】通过对马钢9号高炉使用三级焦的操作实践,总结操作制度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了马钢中型无料钟高炉在大量使用三级焦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负角差、单环…
侯 军 李 嘉
【摘 要】通过对马钢9号高炉使用三级焦的操作实践,总结操作制度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了马钢中型无料钟高炉在大量使用三级焦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负角差、单环布料、小矿批和合适的炉温、硫磺控制,高炉也能达到长期稳定和顺行。
【关键词】高炉 三级焦 布料模式 实践
1.引言
马钢一铁总厂九号高炉是我厂第一座无料钟高炉,使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2002年高炉投产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摸索出一条管理与操作方面的经验,在开炉初期一段时间内,用马钢自产大焦曾取得过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热风压力曾达到200Kp水平,但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尤其是大量外购焦(主要是三级焦)的使用,大部分时间在低水平下徘徊。热风压力只能维持在165~170Kp范围,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对高炉投产以来出现的反复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对所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探寻新的操作理念,经过操作制度的调整,热风压力一直加到200Kp以上,炉况保持稳定顺行,自2007年7月份后,高炉进入高效、稳定、长周期顺行,本文对此作一分析,总结经验,为今后生产提供借鉴。
2.九号高炉的炉况分析
9号高炉在2005年、2006年的生产波动较大,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在2007年 2~5月份又因公司新区大高炉的投产,焦炭供应紧张,主要使用的是滕州焦和少部分的济源焦,焦炭质量较差,见表1。
指标 品种 |
WQ% |
Ad% |
Vdaf% |
St,d% |
机械强度 |
热态性能 |
焦末% |
||
M40% |
M10% |
CRI% |
CSR% |
||||||
大焦 |
1.4 |
12.52 |
1.1 |
0.62 |
83.8 |
6.4 |
24.70 |
68.50 |
3.10 |
济源焦 |
0.80 |
12.76 |
1.75 |
0.83 |
85.2 |
7.6 |
31.60 |
55.10 |
11.20 |
滕州焦 |
10.20 |
12.08 |
1.79 |
0.82 |
83.9 |
7.8 |
39.20 |
47.70 |
12.90 |
从表中可以看出,滕州焦的水份很高、热态性能较差,7月份因连续阴雨,外购焦炭粉末很高,筛不掉,造成炉身上部7~10号风口上方结瘤(焦质瘤),高炉顺行恶化,炉况失常,
表1 9号炉2006年~2008年部分月高炉技术指标
指标 时间 |
利用系数 t/(m3·d) |
焦比kg/t |
煤比 kg/t |
风量 m3/min |
风温 ℃ |
富氧率% |
[Si] % |
[S] % |
2006 |
3.072 |
520 |
120 |
1125 |
957 |
1.33 |
0.59 |
0.029 |
2007.1-7 |
2.845 |
498 |
117 |
1114 |
947 |
0.6 |
0.67 |
0.029 |
2007.8 |
3.43 |
490 |
116 |
1230 |
977 |
1.99 |
0.64 |
0.029 |
2007.9 |
3.214 |
515 |
113 |
1209 |
966 |
1.4 |
0.69 |
0.031 |
2007.10 |
3.592 |
456 |
129 |
1245 |
990 |
2.05 |
0.64 |
0.030 |
2007.11 |
3.73 |
442 |
102 |
1229 |
1001 |
2.16 |
0.59 |
0.032 |
2007.12 2007.12 |
3.523 |
497 |
118 |
1229 |
1005 |
1.37 |
0.73 |
0.032 |
2008.1 |
3.204 |
533 |
121 |
1196 |
978 |
1.26 |
0.60 |
0.032 |
2008.2 |
3.648 |
474 |
121 |
1224 |
999 |
1.53 |
0.56 |
0.029 |
2008.3 |
3.603 |
415 |
129 |
1226 |
1001 |
2.13 |
0.59 |
0.030 |
2008.4 |
3.613 |
470 |
131 |
1243 |
973 |
2.36 |
0.55 |
0.027 |
2008.5 |
3.611 |
464 |
123 |
1220 |
937 |
2.45 |
0.60 |
0.029 |
2008.6 |
3.626 |
487 |
121 |
1230 |
910 |
2.56 |
0.55 |
0.026 |
2008.7 |
3.568 |
485 |
120 |
1225 |
870 |
2.82 |
0.56 |
0.036 |
2008.8# |
3.061 |
584 |
110 |
1320 |
960 |
2.48 |
0.54 |
0.029 |
2008.9 |
3.658 |
464 |
126 |
1350 |
1010 |
2.19 |
0.52 |
0.027 |
2008.10# |
3.646 |
408 |
136 |
1345 |
1005 |
1.58 |
0.53 |
0.028 |
注:2008年8月1~14日9号高炉中修,10月份公司因市场形势严峻于
3.炉况的恢复
这次炉况恢复过程是循序渐进且一气呵成,在恢复过程中集中加空焦、组合料,快速恢复风量,慎重变动布料模式,稳步推进,充分利用高炉的重要参数(风口风速、鼓风动能等)判断炉况进程。高炉很快就达产,在大量使用三级焦的条件下确保高炉稳产、高产,在操作思路上我们做了新的尝试。
3.1 上部操作制度的调整
高炉操作过程中,上部调节非常重要,只有上下部调节相配合,高炉才能保持稳定顺行。
以往高炉主要使用的是自产大焦和外购的一级焦,高炉采用较大矿批,主要在16~20吨之间调节,高炉煤气利用较好,炉况基本保持稳定,但大量三级焦使用后,高炉炉况明显不适应,崩塌料较多,矿批退到14~16吨,但料速始终不畅,这次在高炉恢复中采用小矿批恢复,矿批为7吨,全焦冶炼,在加风过程中,根据料速决定是否扩矿,只有料速达到9批/小时,才考虑扩矿。在高炉达产后,矿批稳定在12吨左右,每小时达8~9批料,高炉下料均匀、顺畅。大矿批是能提高煤气利用率,但会增加料速不均的机率,尤其原燃料条件不好时,更易造成炉况难行,而小矿批不易压死料柱,能疏导边缘和中心两道气流。根据这一原则,料速始终稳定在8~9批/小时,下料很少有难行现象。炉顶温度也控制在200℃~
布料模式是上部调节的关键,是稳定上部气流的主要措施,在复杂的外界条件下,最好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为了片面地追求煤气利用,9号炉以前一直采用两环或三环布料,想通过构建焦炭平台来改善煤气利用和保障高炉顺行,但效果不好,上部气流反而不易稳定,管道气流多,主要因为我厂目前是以外购焦为主,焦炭粒度变化大,炉顶布料无称重,只通过控制炉料体积流量来实现布料,一旦焦炭粒度发生变化,布料圈数随之变化,必然导致气流的变化,多环布料虽有很多优点,但在焦炭粒度变化较大时,反而造成气流不稳定。单环布料模仿钟式布料,确保布料堆尖稳定,增大抗原料风险能力。这次在恢复炉况的过程中,布料模式的矿、焦档位均为单环布料。管道气流大幅减少,上部气流较稳定,一直坚持单环布料。
由于外购焦的质量波动大,热态性能较差,多是三级焦,甚至更差,高炉多采用的是负角差,以发展边缘气流为主,但负角差在什么范围内合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的高炉炉况不好,边缘气流较重,想放开边缘气流,矿、焦角差一直放到-5°,炉况反而变得更差,我认为矿、焦角差不易过大,只有矿、焦堆尖相近时,调节模式才有效果。矿、焦堆尖相差很大时,会造成气流失常,这次炉况恢复时,复风时布料模式C30°O27° ,把矿、焦角差调为-5°是为过组合料,以强烈发展边缘气流为主,当热风压力加到175Kp时,模式整体向外平移1°改为:C31°O28°,
布料模式不要轻易动,只有在风量、风压平稳时调节才有效,整体平移档位效果较好。
4.下部送风制度的变化
在外界条件变化时,送风制度作一些调整也是必要的。目的是保持炉缸合适的鼓风动能和风口风速。
4.1 适当缩小风口面积
9号炉有14个风口,主要以直径
风口风速
4.2 强化冶炼
富氧、喷煤是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手段,能很好改善炉缸工作环境,由表1可以看出,高炉富氧率由过去的1%左右提高到2.36%,煤比由
5.热制度、造渣制度的调整
高炉热制度、造渣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关键,三级焦使用后,应作适当的调整来确保高炉顺行。由于外购焦质量波动大,值班室对炉温的控制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放宽对炉温的控制的区域,重点加强对低炉温的控制,炉温由以前的[si]=0.30~0.55%控制范围放宽到[si]=0.35~0.70%,放宽了对上限炉温的控制,确保的炉缸温度的充沛,提高了高炉抗风险能力。但也要杜绝超高炉温的出现。加强对下限炉温的控制,不出低炉温,炉温[Si]<0.35%不能连续大于三炉.
合适的渣碱度是保障高炉生铁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炉顺行的保障,渣碱度过低是会影响炉缸稳度的,但我们把重点放到控制高碱度上,这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我厂原料中含铝的氧化物较高,渣中Al2O3较高,见表2,在实践中可以发现,高Al2O3严重影响炉渣的流动性,尤其当碱度较高时,炉渣流动性更差,可想而知,这种炉渣在炉内的透气性、透液性都不好,会影响高炉顺行。在实际操作中,炉渣碱度控制在R=1.10~1.15之间。
表2 9号炉近年炉渣成分
时间 |
Al2O3 |
CaO |
FeO |
MgO |
MnO |
R |
S |
SiO2 |
TiO2 |
2007.1~12 |
16.40 |
37.13 |
0.41 |
9.54 |
0.20 |
1.16 |
1.11 |
32.16 |
1.55 |
2008.1~4 |
15.85 |
37.16 |
0.39 |
9.53 |
0.27 |
1.15 |
1.13 |
32.40 |
1.77 |
二是连续低硫磺对炉缸工作状况影响很大,高炉有几次炉况难行,包括崩料都是连续低硫磺造成的。铁水硫磺一定要做在合适水平[S]=0.02~0.045%,尽量减少[S]<0.02%次数,一旦连续两炉出现低硫磺,必须加酸料调节,一个班连续低硫磺,要降低炉渣碱度。
三级焦的使用对高炉炉况有影响是较大的,但我们可以制定合适的操作方针把影响降到最低。
6.加强值班室管理和开展劳动竞赛
炉况的稳定顺行,关键在高炉值班室,必须制定合适的操作方针,加强对值班室的基础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作业,对四班作业长和炼铁控制实行绩效考核,对工作业绩,天天打分并公布上墙,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在操作制度上加大了对低炉温和低料线的控制,高炉炉温要控制在合适水平,强调炉温[Si]<0.35%不能连续大于三炉,否则应果断控风,降低冶强,尽快提高炉温至合适水平,保持充足的炉缸温度。禁止低料线作业,出现低料线要果断减风,甚至休风,料线必须控制在
加强筛网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外购焦的焦末较高,达12%以上(见表1),水分大,小焦多,只有通过加强筛网管理才能解决问题,
随着风量、风压的逐步提高,高炉强化冶炼,要保持炉况顺行,炉外出铁显得特别重要,在高炉值班室和炉前开展了出铁量劳动竞赛,充分调动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炉外渣铁的处理,达到了炉外促进炉内,高炉实现了稳产、高产。
7.小结
7.1 马钢9号高炉在使用三级焦时,经过认真总结,解放思想,合理地进行上、下部调节,制定了合适的操作方针,高炉保持稳产、高产。
7.2 在高炉上部调节中,坚持小矿批、单环布料、适当的负角差是减少外界因素影响的主要方法,可以较好地克服原燃料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7.3 在高炉下部调节中,适当缩小风口面积,获得较高的风口风速和鼓风动能是保证炉缸工作状态的关键,尤其在原燃料条件变差时,更要确保炉缸工作均匀、活跃。这是高炉顺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