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投机资本:高油价背后的推手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利比亚危机只是导火索“石油危机”再袭全球只是猜想,继2008年之后金融投机资本再度兴风作浪才是高油价的最大推手 中东地处全球经济链条的战略咽喉地带,历来担任世界经济“燃料库”角色,任…

利比亚危机只是导火索“石油危机”再袭全球只是猜想,继2008年之后金融投机资本再度兴风作浪才是高油价的最大推手

中东地处全球经济链条的战略咽喉地带,历来担任世界经济“燃料库”角色,任何风吹草动都将对世界石油供求和世界经济的预期产生复杂的影响,在此前多轮石油危机中已可见一斑。此次一场始于突尼斯的骚乱,经过埃及大规模升级,引发席卷中东北非国家反政府浪潮,刺激油价重返百美元上方,一时间激起石油危机重启的猜想。

“石油危机”言过其实

■当今的世界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也已不可同日而语,全球能源库存量达到16万亿桶,足够各经济体在无原油供给的极端状况下使用两年。

3月初,国际原油价格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站上每桶100美元,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站稳110美元。

回顾此前多次石油危机,无一不与中东骚乱相关。1973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油价猛然从3美元涨至13美元,触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9年两伊摩擦升级,到1980年战争全面爆发,全球石油产量从580万桶骤降至100万桶以下,推升油价从此前的每桶14美元至1980年的37美元附近;1990年海湾战争,世界原油日供应减少450万桶,刺激油价从每桶16美元狂飙至每桶42美元的高点。

而当今的世界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也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高油价的承受能力已显著增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数据,目前最不稳定的地区(包括突尼斯、也门、埃及、利比亚和巴林)石油总产量仅占全球供应量的3.4%。利比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下简称OPEC)第八大石油生产国,日均产油160万桶左右,占全球产量的2%。据国际能源机构(以下简称IEA)的数据,目前每天从市场上消失的原油供应约为50万至75万桶,不足全球石油日消耗量的1%,与1973年7.5%相比可谓微乎其微。这与占全球供应量40%的OPEC相比,还不足以对全球供应造成影响。

2008年7月,螺旋上升的需求推动国际原油价格攀升至140美元以上。随后不久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原油价格一路暴跌至约40美元。与当时相比,OPEC目前的日剩余产能已由2008年第三季度的100万桶大幅提高至500万桶;而全球能源库存量达到16万亿桶,足够各经济体在无原油供给的极端状况下使用两年。

此外,此次石油日产量降低所影响的区域也相对有限。据《纽约时报》报道,从原油出口分布图看,85%的原油出口欧洲,其中约30%供给意大利,只有5%出口至美国,剩余部分输往亚洲。

普氏能源资讯亚洲业务发展高级总监华大威表示,与欧洲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对中东原油供应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而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在油价波动冲击中能够保持稳定,又会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支撑作用。

由此说来,将这一轮油价暴涨定义为由中东北非局势动荡造成的“恐惧溢价”则更为准确,而此次油价上涨是否会真正演变为石油危机,关键还在于沙特局势。

石油市场的“中央银行”、拥有350万桶产能的沙特阿拉伯将有足够能力替代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其他小的产油国,阿拉伯也已明示他们愿意提高产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除非局势拓展到整个中东地区,且长久不能解决,这才可能出现外界所言的第四次石油危机”。利比亚的影响微乎其微,关键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中东。中东的海湾国家积聚了世界石油储量的近60%,全球每天500万到600万桶的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如果这个地区的石油供应中断,那再去找剩余的石油产能就不太好办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沙特阿拉伯目前财政状况来看,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所谓第四次石油危机恐怕有些危言耸听。”

投机资本再掀风浪

■据相关统计,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美元至8美元。

林伯强表示,“目前除了欧洲供给稍受影响外,市场谈不上缺油,缺油只是炒作的一个借口”。

众所周知,原油早已不仅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兼具战略性政治商品和金属商品两种属性。而一种成为投资和投机对象的产品,其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而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供求状况,无论是消费增加还是汇率变化、地缘政治、自然灾害都可能成为投机和炒作的理由。

与此对应,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存在商业交易者和投机交易者。前者直接消费原油,这部分交易者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主要是为了确保可以稳定地获得原油供应和降低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后者包括投资银行和各种投资基金,其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根本目的是逐利。

据美国政府2008年的统计,2000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投机交易者所持原油期货交易合约占该市场合约总量的37%,2008年这一比例大幅攀升至71%;而同期,商业交易者所持合约占该市场合约总量的比例则大幅下降,2008年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约有2600亿美元,是2003年的20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巨幅涨落为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带来巨大套利空间。据相关统计,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美元至8美元。

《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说,“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8年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涨落”。

以此来看,即便沙特等国承诺在战争、动乱期间增加石油产量,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者也不甘寂寞,而是会借助地缘政治炒作油价。

作为世界范围内各种贸易结算的基础货币,美元走势与国际油价的波动趋势密切相关。去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肆增发美元,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这也使得石油、粮食等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正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自去年以来,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货币投资机构持有的石油期货多头远远高于空头数,表现为净多头数大于零。今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国际投行看多,全球基金加仓多头合约,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多空势力对比史无前例的悬殊。

美国战略能源与经济研究所总裁迈克尔·林奇说,当局势不稳而媒体又做出一些夸张化的标题的时候,投机的对冲基金和银行就会在石油期货市场上放大这种恐慌,并在短期内谋取暴利。

研究与评估机构经济展望集团估算,全球油价正在进入一个布伦特原油为100美元至150美元的徘徊区间,野村证券的报告则指出如果动乱蔓延,油价可能飙升至220美元。

世界经济经受考验

■此次地缘危机引发的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虽有负面影响,但完全可控;然而,欧洲经济体就并非如此幸运,如果油价继续攀升,发生滞胀不无可能;相比之下,高油价对新兴国家带来的危机更应该得到重视。

面对走势凌厉的油价,各界担忧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目前尚显脆弱的经济复苏可能遭到破坏。3月6日,国会向奥巴马政府施压,要求考虑动用紧急原油供应,更是增加了市场的紧张气氛。

但陈凤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次地缘危机引发的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虽有负面影响,但完全可控,“美国大概是受目前高油价影响最小的国家”。

她分析称,美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逐渐下降并呈现多元化。数据显示,虽然美国51%的原油和石油制成品来自进口,但大部分都来自中东以外的地区。2010年,美国最大的5个原油进口国分别是加拿大、墨西哥、沙特、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此外,美国自身原油产量在不断提升,目前美国是俄罗斯和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油国,油价的上升还会增加美国收入。

陈凤英表示,同欧洲各国以及新兴经济体相比,美国通胀率极低,经济较为平稳,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利好因素,因为美国需要的刺激是适度通胀。

然而,欧洲经济体就并非如此幸运,如果油价继续攀升,发生滞胀不无可能。分析人士表示,一旦滞胀风险加大,欧美主要央行可能将货币紧缩延后以保复苏。英国目前物价水平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高,且经济复苏最为缓慢,一旦油价失控,其滞胀风险可能最大。欧元区国家仍面临债务风险,在削减赤字以及依赖中东石油情况下,其滞胀风险也大于美国。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分析称,相比之下,高油价对新兴国家带来的危机更应该得到重视。高油价将加剧通胀,尤其是通过推高食品价格,在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家,食品在人们的消费中依然举足轻重。确实,中央银行已经提高了利率,但是他们反应迟缓。货币环境依然过于宽松,通胀预期已经抬头。

文章还称,许多新兴国家都试图通过补贴油价和食品价格来平息通胀,消除民愤,这不仅使消费者在油价上升面前反应迟钝,代价也过于昂贵。最大的危机还在于中东本身,对食品、燃料的补贴无处不在,埃及等石油进口国面临着险恶的、螺旋上升的高油价,以及更多的补贴,这将把它们推向破产边缘。

原油价格持续高涨,也导致中国面临极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201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4%,对外依存度在逐渐增加。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2180万吨,环比增加4.5%,目前的进口量再次逼近2010年9月的2329万吨的历史峰值。

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对石油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高,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地缘政治不确定的风险下,高企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通过大量的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近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国内生产价格指数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密切,而生产价格指数又与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非食品价格有较高的关联度。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升高,无疑对国内抑制通胀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表示,“油价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短期内对石油安全尚构不成很大的影响。”

不过,回顾过去多次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

相关链接:

中东硝烟与国际油价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至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孕育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石油危机,通常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6日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生产国运用“石油武器”,通过减产、禁运、提价等措施展开斗争。世界其他产油国如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也纷纷提高油价,幅度超过17%。战争结束后,为迫使以色列从被占领土地上撤军并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阿拉伯国家当年10月做出决定,继续减产和禁运。直到1974年3月18日,沙特等国才决定取消对美国的禁运。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国际市场上石油的供求平衡被打破。除一些非阿拉伯石油生产国每天增加约100万桶的产量外,国际市场上还短缺约400万桶原油,占市场供应总量的7%。值得一提的是,在1973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宣告了西方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结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此关注能源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促使其能源消费结构向多样化转变。第一次石油危机还催生出两大国际机构:1974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同意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在法国的倡议下,西方主要国家从1975年起定期举行七国首脑会议,共同研究经济发展对策,协调立场,推动经济发展。

两伊战争

发端于1977年年底伊朗国内局势动荡,全面爆发于两伊战争的世界性石油危机,通常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7年底,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国内几十个城镇连续发生反对巴列维君主政权的骚乱,持续而剧烈的社会动荡令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流亡海外,伊朗从4月1日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直到1988年8月20日才实现全面停火。

在政局发生变化前的1977年,伊朗平均日产600万桶,出口500万桶,当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第二大出口国。1978年后,伊朗石油从日产约60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世界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每天出口原油仅为20万桶。伊拉克的原油出口也从每天350万桶降到100万桶。统计显示,两伊战争令世界石油供应减少了7%。

在此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多次举行会议,并做出提价决定。欧佩克油价从每桶13.335美元升至23.5美元。此外,西方国家石油公司趁机哄抬油价,从中牟取暴利,让原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飙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段时期,石油短缺带来物价飞涨、失业人口增加,巨大的石油开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刚刚回升的经济增长又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美、德等国吸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石油储备且积极实现原油进口多渠道、能源消费多元化,部分地缓和了本次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海湾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东局势紧张,石油供求失衡,当年10月9日,世界原油价格达到高位。在欧洲现货市场上,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涨至41.60美元。在纽约市场上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每桶上升至40.40美元。全年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每桶22.26美元。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了大规模空袭,海湾战争爆发。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2月27日晚上向全美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科威特的独立已经恢复,海湾战争接近结束。

由于欧佩克为抑制油价暴涨和稳定石油市场,允许成员国根据市场需要自行调节产量,很多成员国纷纷增产,不仅完全弥补了伊朗和科威特两国损失的产量,且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量。此外,西方工业化国家从战争爆发之日起纷纷启动战略石油储备,从而加重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1991年,油价逐渐回落降至每桶20美元以下,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水平。全年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每桶18.65美元,比1990年下降了16.2%。

伊拉克战争

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于2003年3月19日晚22点15分在白宫宣布,美国和其盟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爆发。其主要理由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和“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5月1日,小布什宣布,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当年12月13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军逮捕。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很多人担心战争会导致石油危机、油价飙升,世界经济可能会因此陷入衰退。但战争爆发后,油价迅速回落,从2月底每桶将近40美元的高点降至25美元左右。当年12月22日,欧佩克秘书处公布的数字显示,该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前一周升至每桶30.26美元,油价重返30美元关口主要得益于亚洲经济快速增长,美国库存下降以及美元走软,伊拉克境内虽然时常还会发生袭击输油管道的事件,但对国际油价影响相当有限。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延伸阅读
上一篇:吴晓灵: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投机 资本 高油价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