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大转向?没那么快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情绪,是理性审视宏观经济金融的障碍,能控制好情绪,理性分析经济、金融的投资者极少,即便从业人员也不多。情绪对理性分析判断的干扰,主要源于舆论导向,源于对官方信息的“过度”解读,…
情绪,是理性审视宏观经济金融的障碍,能控制好情绪,理性分析经济、金融的投资者极少,即便从业人员也不多。情绪对理性分析判断的干扰,主要源于舆论导向,源于对官方信息的“过度”解读,把争议性信息放大至倾向性解读,媒体再进一步渲染后,则更容易放大情绪的作用。甚至,相关官方发言人,本身即带着“主观情绪”在发表观点。当然,有不少时候,市场会跟着“情绪”走,而非总跟着理性。但最终,市场会回到理性的轨道,也即情绪对市场的非理性影响,可视为市场在理性轨道运行中的“飘逸”,有时体现为顺势过度,有时体现为逆向折回,但终将回到理性轨道。
本周,参考美联储官方发言,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解读出强烈宽松趋势信号。甚至部分券商报告大胆给出了美联储恐将进入降息周期的判断。笔者并不赞成这样的判断,即便美联储在未来一年,真有一到两次小概率降息,也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逆转。梳理美国几十年经济数据与货币政策走向可以看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真正转向,基本都对应着经济(不是金融)的明显拐点。利率调整,是流动性调控的标志性手段,具有风向标意义。但流动性调控工具,并非只有利率一种。实际上,通过近阶段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我们已见美国流动性实质宽松:
杨易君:美国货币政策大转向?没那么快
我国阶段性流动也有一定程度实质宽松,但没有美国明显。而长期来看,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未必还有多大下行空间,也即我们对美国迎来宏观宽松的判断,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
杨易君:美国货币政策大转向?没那么快
参考过去几十年美元利率走向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明显拐点,通过标志性的利率调控表明流动性转向情况,几乎不会发生。目前美国宏观经济出现明显转向信号了吗?没有。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或更多系过度解读本周美联储官方发言所致。如美国道琼斯指数、美国利率、美国CPI物价、美国失业率、美国ISM制造业、非制造业运行趋势图示:
杨易君:美国货币政策大转向?没那么快
图中A、B两处的利率拐点,大体对应着2000年、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前夕。再看对应的美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都有明显经济衰退信号,但目前尚不见美国经济衰退信号,仅经济相对于2017年的过热边沿降温而已,整个经济数据依然处于健康良性范畴。
目前失业率处于数十年最低位。前两次货币政策大拐点,都对应着失业率的明显提前见底。而目前,尚看不到失业率恶化信号。虽周三公布的所谓“小非”数据预示周五可能非农就业数据不佳,但ISM非制造业就业分项指数升至58.1,创2018年10月份以来新高,这说明美国就业率依然不错。
ISM制造业、非制造业处在良性运行位置。美国5月ISM制造业指数由52.8下降至52.1,创2017年以来最低,但美国制造业占比GDP不到20%。在美国GDP占比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非制造业占比超80%,美国5月非制造业指数远超市场悲观意外,由4月55.5回升至56.90。
当然,不排除未来数月至一年,美国经济、失业率等出现恶化情况,真对应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大转向。但就理性分析而言,我们不应仅根据部分美联储官方发言,或对发言进行过度解读去“预测”一定会出现尚无“迹象”的事件会发生。回顾2016年初,预测金融危机的分析人士、经济学家何其多,我们在一季度及时发文证伪,认为美国经济与股市都将又一次启航。
- 上一篇:人的标准比客观标准更有价值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