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标准比客观标准更有价值
来源: 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过去200年,我们痴迷于客观标准来管理事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未来,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的主观判断的价值其实也会越来越大。 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复兴的时代。套用那句…
过去200年,我们痴迷于客观标准来管理事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未来,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的主观判断的价值其实也会越来越大。
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复兴的时代。套用那句话:人是什么?
人既是一切努力的目的。人也是衡量我们努力成果的手段。
用什么样的标准,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来管理事物,更有效?
答案好像是明摆着的:当然是客观的标准更有效。过去的200年,人类一直试图在用客观标准来替代主观标准。好处有很多啊。客观的标准,精确、丰富、理性,大家做起事来方向统一,易于协同等等。
背后却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人是不可靠的。
用主观标准来管理事务,我们就要对付很多人性的弱点。人的偏见,人的贪婪,人的脆弱等等。所以,不管在什么领域,我们这代人是相信,法治总比人治好、制度管理总比人性管理好、客观标准总比主观标准好。
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改革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例子。告诉我们:用客观标准给复杂世界搞管理,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1997年,托尼·布莱尔上台,他作为英国首相的执政目标,有一项就是改进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
那时候英国的医院有这样一条规定:救护车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如果是市区范围内,如果病人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救护车得在8分钟之内抵达现场。
那这个8分钟的规定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对于医疗救援来说,黄金时间差不多就是8分钟。再迟了,病人就有危险。
布莱尔上台后,进一步强调了这项规定,一定,必须8分钟。如果迟了,那就得怎样怎样了。
但是万没想到,这个严格的标准定下来,情况反而越来越糟了。
从表面上看,英国的医疗系统是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的。不过有一点很奇怪,从记录上看,大部分救护车都是8分钟之内赶到目的地。那8分钟之后呢?统计表上没有。一个都没有。这也执行得太好了吧?居然一个迟到的都没有?
这是因为造假吗?有可能。不过更糟糕的一种可能是,不是造假,而是这些救护车放弃了对病人的救护。
我们设想几种可能。
比如,一辆救护车正在公路上疾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司机很着急,3分钟过去了,5分钟过去了,眼看要到8分钟的时限了。这意味着啥?意味着这辆救护车要“违规了”,要受惩罚了。那他们会怎么干?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新的病人,也在呼叫救护车,而且司机发现可以在8分钟之内赶到。那这辆车一定就会转头去那个新病人。最开始打电话的那位病人很大概率被无情抛弃。
还有一种可能,确实超过了8分钟,也确实赶到了。但是救护车也不愿意违规啊,怎么办?只好跟病人商量,你这不算是危重病人行不行?
还有一种可能。救护车走到半路,发现交通实在拥堵,不可能在8分钟之内赶到了。那就兵分两路。
先派一个人骑摩托车甚至自行车,赶到现场再说。
这样确实是在8分钟内赶到了,但你想,那是危重病人。如果需要送到医院才能救治,总不能用摩托车或自行车载着去吧。所以,这种赶到也是耽误了治疗。
8分钟的时限造成了太多意料之外的后果:从数据造假,到病情分级造假,到自行车登场。政府的本意是提高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没想到结果恰恰相反,造成了这么多负面影响,引来一片骂声。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是英国医生道德水平低么?真不是,这是客观标准自身的问题。任何人类目的,一定都内涵了非常复杂的维度,一旦你要把这些目的变成客观标准来实现,很多维度都必然丢失了。所以,不是有坏人要钻空子,而是只要用客观标准来管理复杂目标,必然就会出现大量的空子可被钻。
- 上一篇:医药股投资价值需重新定位吗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