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正承受“宿醉”折磨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有评论文章认为,当全球经济恢复正常时,亚洲国家却未能改掉借钱的习惯。现在,他们正在承受“宿醉”的折磨。这一观点值得关注。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国家为了维持增长大举借债。然而,当全球经…
有评论文章认为,当全球经济恢复正常时,亚洲国家却未能改掉借钱的习惯。现在,他们正在承受“宿醉”的折磨。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国家为了维持增长大举借债。然而,当全球经济恢复正常时,亚洲国家却未能改掉借钱的习惯。现在,他们正在承受“宿醉”的折磨。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指出,亚洲国家负债近几年持续增加,整体债务占GDP的比率已从1996年的139%,拉高至2014年的205%,高负债比将对亚洲经济、货币与金融市场构成重大风险。
亚洲各国央行降息,将汇率压低,但全球性经济增长缓慢,出口无法取得预期的增长。经济内总需求依然疲软,实际薪资增长微乎其微,价格水平基本未发生变化,这让企业和消费者更难偿还债务。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至今,发展中国家举债占世界新增债务的将近一半,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占绝大部分。世界新增债务中,仅中国就占三分之一。并且,亚洲不仅在金融危机时期大举借贷以自保,举债习惯一直延续到金融危机后。
利用成本低廉的美元贷款而积累了大量债务的亚洲公司正面临着双重威胁:一方面,美元汇率正在大幅上涨;而在另一方面,美联储可能将在今年加息,这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利息付款将会增加。
亚洲开发银行(ADB)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表示,在近年经济增长强劲而利率偏低时期,亚洲企业已经借了大量美元贷款。随着亚洲增长引擎中国经济势头减弱,这些公司面临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增长放缓开始侵蚀企业的利润,而在支付美元债息时则需要更多本币。
有两个问题值得亚洲各国政府警惕。第一,借贷的方向令人担忧,各国央行要提高警惕。即便现在还不构成危机,但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未来某个时点可能会引发问题。
第二,规模是一方面,其构成也很重要。目前这些债务高度集中在少数企业上,而这些企业往往是银行的客户。一旦这些非银行类企业倒闭,那么其债务将对银行构成压力。”
美联储加息可能对亚洲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二个渠道是,资金流向的调整主要会对那些国内资本市场主要依赖外资的国家构成风险,股市和债市也大量充斥着外资。那么当资金流向突然反转,这些国家将非常脆弱。
最近几年中,由于经济增长表现强劲且利率处于较低水平,银行已经向亚洲公司提供了大量贷款。而在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公司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受经济减速的影响,企业利润遭到侵蚀,而它们需要更多的本币来偿还以美元计价的利息付款。
对于东南亚的借债人来说,这种负担尤其沉重,原因是该地区各国的货币汇率跌幅最大。与此同时,如果人民币汇率走软,也将导致该地区的企业面临很大压力。
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不良贷款数量正在增加。在2014年中,泰国四大银行的不良债务在未偿还贷款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经上升至2.8%,相比之下截至2013年底为2.6%。印度尼西亚央行则预计称,截至2014年底不良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2.4%,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1.8%。
银行业组织国际金融协会执行常务理事HungTran指出:“美元走强和美国利率上升的可能性意味着,企业借债人将更难利用本土收入来偿还美元计价的银行债务,而即将到期的债务也更加难以展期。”
当前的形势令人不禁回想起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各国的本币兑美元汇率大跌,导致银行面临很大压力,原因是此前借入美元债务的企业无力还款。
但有些分析师则对这种对比感到不以为然,指出目前亚洲各大银行的资本状况好于1998年,而且亚洲各国政府也都拥有健康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不太可能会大幅下跌。
另外,分析师还强调指出,在流入中国市场的贷款中,有很多都是短期的贸易融资贷款,而并非长期贷款。
“这种风险看起来是可以控制的,原因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Tran在谈及活跃在亚洲市场上的银行时说道。
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亚洲企业利用低息环境大量借入美元贷款,而美联储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也令全球市场上出现了一波现金浪涌的大潮,有利于企业借债。而对于国际各大银行来说,它们也很愿意向企业放贷,希望藉此寻求获得高于本国市场的回报。
而据汤森路透提供的数据显示,哪怕是在2014年,也就是美联储加息前景变得日益明朗的一年中,亚洲除日本地区的企业所借入的辛迪加贷款总量也仍旧增长了13%,创下522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企业借入的贷款总量所占比例为27%。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的货币则有所下跌。在去年12月份,印度尼西亚央行被迫采取措施阻止印尼盾汇率下跌,原因是当时这种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暴跌至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截至2014年底为止,泰铢兑美元汇率出现了下跌,而印尼盾在2014年中兑美元汇率也下跌了2%左右。
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前,中国债务对GDP比率为158%,与许多发达国家处在相近水平。然而自2007年起至今,中国债务对GDP比率大增,现为282%,已超过澳大利亚、美国、德国以及加拿大的水平。
第一项风险,是房地产相关债务。债务中45%与房地产有关,包括相关建筑及原材料行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如果库存过剩问题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将极大影响地产开发商偿还债务的能力,引起违约。昨日佳兆业美元债违约,无疑再次为经济敲响警钟。
第二项风险来源于,未尝债务中,近三分之一是影子银行发行的。这可能反射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如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中国企业保证金融资今年大增70%,这也是牛市的原因之一。
第三项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今年3月,下达地方存量债务人民币1万亿元的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可大幅减少地方政府利息负担。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评级机构穆迪早前曾警告,地方债务为银行增加压力,可能会导致信用评级被调低。
然而,相较韩国和日本,中国消费者负债比率仍在合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体经济利率仍然较高,货币政策仍有较大调整空间。总体而言,“举债成瘾”暂时可能不会对中国经济的总需求有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等多个亚洲国家的债务水平,相较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更高。韩国、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家庭债务与收入比率高于美国在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虽然亚洲债务大增,亚洲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为,太多债务都以外币计价,而现在,亚洲的大部分债务都以本地货币计价。因此,各国本地货币兑美元汇率下跌并不会带来过大的风险。
对亚洲新兴经济体最有威胁的,是美联储加息的举动。如果美国长期利率预期升高,可能使资金大批逃出亚洲,打击股债价格,推升借贷成本,引发外汇市场剧烈波动。
在东南亚,大部分本地货币债务是由外国投资者借出的,这些投资者在形势紧张时会迅速转移资金。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加息时期,受到最大影响的便是印度卢比。
韩国面对美联储加息可能比上次更加脆弱。韩国企业集团因亚洲金融危机受到重创,而现在韩国家庭债务对GDP比率已达81%,韩国银行业已经积累了过大的压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MichaelPettis在《TheVolatilityMachine》一书中解释了这种趋势。“富国经济条件的改变让资本流向穷国。我们想知道如果美国经济回升,安倍经济学见效,以及欧洲央行遏制了通缩势头后,新兴国家是否还能依赖持续的外部资金流入。最近美元上涨(尽管相对较缓慢)的趋势必须引起关注。”
“即便最后的结果不是危机,新兴国家决策者也要警惕美国储户(或者欧洲储户,虽然其规模较小)回撤资金对本国投资和商业的冲击。如果这真发生的话,那么亚洲发行美元债券最多的国家,正是那个非常想遏制过度投资的国家:中国。但现在的问题是,发债数据表明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拿出一个预案,停止借入他们赚不到的那种货币计价的债务。”
- 上一篇:再牛的市场也难避免局部泡沫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