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静悄悄地进行金融革命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4月18日发表一篇题为《静悄悄的革命》的文章称,悲观者对中国存在一个共识:4月中旬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急剧放缓,通货紧缩来临。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了中国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4月18日发表一篇题为《静悄悄的革命》的文章称,悲观者对中国存在一个共识:4月中旬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急剧放缓,通货紧缩来临。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了中国经济,工业生产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黑暗日子以来的最疲弱状态。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率“仅为”7%。2015年全年经济增速有可能创下25年新低。
文章说,人们越来越担心,在高歌猛进30年后,中国经济行将崩盘。那将是一场灾难。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幸运的是,悲观者忽视了一点。中国经济不仅比他们认为的要强健,而且中国也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而且受欢迎的——金融革命。
文章称,这种强健体魄有几个支柱作支撑。中国的债务大多是国内债务,政府仍有足够的影响力来防止债务人和债权人陷入恐慌。中国正在将侧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而这将使经济建立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由于服务业繁荣发展,2014年中国城市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300万个。这一纪录使得经济增速放缓变得可以忍受。鉴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大幅扩大,2015年7%的预期增长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比2007年14%的增长率还要大。
文章称,然而,怀疑悲观者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的改革。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在三个至关重要的领域采取行动。首先是金融。中国政府开始放松对利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长期以来,信贷成本被人为压低,储蓄者的回报受到挤压,同时救助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并推高了投资。存款利率上限正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银行账户替代品激增,目前吸引了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储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2015年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完全放开的“概率非常大”。
中国也更能容忍跨境现金流动了。人民币汇率弹性正在逐渐扩大;跨国公司把收入转移到国外比以前容易了。中国政府决心在2015年年底前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确认人民币为可兑换货币,此举或能为采取更大胆的行动铺平道路。
文章说,第二个领域是财政。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曾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支出责任,但提供的收入来源很少。中国投资过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一失误。由于税基薄弱,城市一直依靠卖地来筹集支撑自身运作的资金,并不顾后果地进行账外借贷。
财政部现在表示,将在2020年前解决这个烂摊子。中央政府将向各省转移资金,尤其优先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将会获得更多税收收入。一个旨在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的试点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将为建立市政债券市场奠定基础——尽管有风险,但这仍要好过目前对各省市的不透明注资。
文章说,改革的第三个领域是行政。2013年初,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便誓言要减少官僚作风,让私营企业的日子好过些。对此冷嘲热讽并不难,但注册的私营企业大幅增加:2014年共有360万家企业成立,数量几乎是2012年总数的两倍。
文章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革将导致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贷款人将会比较准确地为风险定价,同时最值得帮助的企业找到资金,储蓄者也获得不错的回报。如果是这样,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放缓——怎么可能不会放缓呢?——但将是逐渐放缓,同时也不会将体制打破。
文章称,但危险依然存在。放松管制有可能滋生不稳定。泰国和韩国等国上世纪90年代解除资本管制,当时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和外债猛增,最终导致银行业危机。中国的防御体系比较牢固,但对外借款不断增加,而且中国股市已在6个月内上涨了四分之三。
- 上一篇:央行政策本质并非是欧版QE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