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唐—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来自京唐公司的系列报道之二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京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不断激发职工活力,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深入挖潜增效等有…
——来自京唐公司的系列报道之二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京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不断激发职工活力,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深入挖潜增效等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多创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经过努力,京唐公司的产品从小饮料罐到巨轮甲板,从家电外壳到汽车机身,从油气管线到电子器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已覆盖31个钢种、280多个牌号;硬碰硬地在去年盈利1.23亿元,降成本增效益同比增加14.27亿元。今年上半年,京唐公司四大主打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名列榜首,其中,家电板市场占有率22.98%,车轮钢30.3%,高强钢26.12%,集装箱20.11%;企业继续保持盈利。
企业的产品是否受用户欢迎,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是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京唐公司认真分析,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全力开发新产品,大力优化产品结构,使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促进效益的提升。负责全公司生产组织的制造部本着“先算再干,干中再算”的原则,以实现优化产品结构增利为目标,在重点产品开发、产品结构优化中,根据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情况,测算产品结构增利情况,指导推进产品月计划的编制,使产品开发和创造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情况和月计划要求,组织合同。对重点合同的生产、交货进行重点组织和跟踪,确保合同兑现率完成总公司计划,努力实现以产品开发促进效益增长的目的。
热轧作业部主动作为,结合实际,由领导牵头,确立了提高机时卷数、提高轧机作业率等8项技术攻关项目,开展了103项攻关措施,在各专业和各工序的协作下,上半年技术攻关取得了实效,2250产线机时卷数稳定在30卷/小时,1580产线29.3卷/小时,创出好水平。同时,还开发新品种40个,新增规格5339个,重点组织开发生产了汽车结构钢等钢种,宽厚度拓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汽车板开展了福特、宝马、一汽、北汽、长城等12家车企、20款车型的认证。目前可生产品种共计44大类,累计353个外部牌号。
在产品开发中,京唐公司把保证设备稳定作为关键环节,狠抓不放。他们深入研究人员、工艺、设备等因素对工艺稳定的影响,不断健全评价体系,制定更加科学的工艺评价指标。京唐公司还进一步修订了《工艺稳定性评价指标管理办法》,新增加生产类、销售类工艺稳定指标,使公司级工艺稳定指标由81项增加至100项,涉及部门由11个增加至13个。各工序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支撑性工艺稳定评价指标总计266项,其中,包含公司级重点工艺稳定性评价指标100项,作业部级支撑性工艺稳定评价指标166项。通过工艺稳定攻关,工序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炼铁作业部积极优化高炉上料制度与送风制度,确保高炉生产稳定顺行。面对两座高炉炉缸局部温度升高的不利因素,炼铁技术人员以变应变,及时调整炉缸冷却强度,加大护炉料量,及时控制高温点温度。烧结、球团、矿选分厂技术人员系统攻关,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加大设备技术攻关力度,提升烧结矿、球团矿、精矿粉的质量,保高炉稳定顺行,为下道工序提供品质优良的铁水,为新产品开发贡献力量。
冷轧作业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工艺稳定目标定措施、抓落实,仔细研究,逐步修订、细化《冷轧部工艺稳定评价指标管理办法》,运用CPK等科学的评价方法,使指标评价更具科学性和通用性,使工艺稳定指标与技术攻关项目相结合,做到指标提升对症下药。同时,他们将工艺稳定性评价指标分为“重点工艺稳定评价指标”和“支撑工艺稳定评价指标”两类,并逐级细化分解,使工艺稳定责任落实到岗位,形成人人有指标、齐心保指标的良好局面。为了使工艺稳定工作切实落实到岗,调动起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职工对工艺稳定工作的关注重视,冷轧部将工艺指标评价与岗位评价系统紧密结合,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以制度规范推动工艺稳定各项举措的落实。该部还从提高产线稳定性入手,努力提升各项指标过程控制能力。通过精细操作和优化排产,使连退、镀锌退火温度CPK值逐步提高,通过质量设计和提高后处理线切边比例以及酸轧厚度波动攻关,使产品宽度和厚度控制能力趋于稳定,保证产品品质达到最好水平,为促进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在加快产品开发努力创造效益的同时,京唐公司还发动各个部门及广大干部职工,在减少消耗上下功夫,实现开源节流。炼钢作业部不等不靠,在“短、平、快”项目上深挖细抠,深入开展全员“居家理财”活动。脱硫作业区打破以前所有的铁水都使用一种脱硫剂的惯例,新开发出4种脱硫剂,根据进厂铁水的不同条件,使用相应的脱硫剂。这样虽然增加了生产组织和岗位操作的难度,却使每吨铁水节约脱硫剂0.05元,月节约3000多元。钢铁料消耗是成本的“大头”,他们多管齐下:合理控制“全三脱”炼钢的比例,提高废钢入炉比例;提高“留渣炼钢”的比例,减少渣全铁含量;将钢包中的余钢倒入下一包钢水,提高连铸钢水收得率;优化内部废钢的运输,减少吊装、倒运环节,降低运输费用。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