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蒸汽发生器SA213T22传热管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
来源:钢联资讯|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在山东荣成建造,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预热段、蒸发段采用SA213T22无缝铁素体耐热合金管。SA213T22传热管从制造到蒸汽发生器完成组装预计36个月,传…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在山东荣成建造,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预热段、蒸发段采用SA213T22无缝铁素体耐热合金管。SA213T22传热管从制造到蒸汽发生器完成组装预计36个月,传热管的防腐蚀周期要求至少满足3a以上。SA213T22属于Cr-Mo钢系列,该钢种有较高的持久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但并不具备良好的耐腐性。对于SA213T22传热管的防腐蚀,国内科院院所均缺少实际应用经验,无法提供相应数据。因此,研究如何提高SA213T22传热管的耐蚀性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研究表明,在SA213T22传热管表面产生一层均匀、致密、附着力好的氧化膜有助于提高传热管在高温环境中的耐蚀性。研究人员在蒸汽发生器SA213T22传热管表面人工形成了高温氧化膜,采用SEM、XRD、热重分析(TG-DTG)等方法对氧化膜的性能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采用盐雾法表征了传热管的耐蚀性,以期为SA213T22传热管实际应用提供相关依据。
高温氧化成膜工艺如下:放样(SA213T22传热管)→抽真空→550℃通纯氧气→550℃保温→降温至180℃→出炉→浸矿物油。经观察,传热管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均匀、致密、完整。高温氧化膜薄而均匀,厚度为4.195~5.734μm,平均厚度为5.003μm。
氧化物分子与其金属原子的体积比(PBR)可作为氧化膜致密性的判据。当PBR<1时,氧化物不能完全覆盖金属表面;当PBR≈1时,可形成对基体金属具有良好保护性的完整氧化膜;当PBR>>1时,由于氧化物与金属的体积比过大,氧化膜内应力较大,当应力超过了氧化膜的结合强度时,氧化膜便发生开裂与剥落,将会暴露出金属表面,PBR>>1的金属氧化膜对金属的抗氧化性是不利的。试验结果表明:
(1)SA213T22传热管在高温氧化炉内经过抽真空、550℃纯氧气保温、降温至180℃、出炉、浸矿物油后,表面氧化形成了均匀、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薄而均匀,平均厚度约为5.003μm。
(2)SA213T22传热管氧化膜完整、无孔隙,其主要成分为Fe3O4和α-Fe2O3,除氧元素外的其他元素组成与钢基体保持一致。
(3)经过高温氧化及矿物油封闭处理后,SA213T22传热管的耐蚀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耐蚀性能完全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