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4000 m3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实践
来源:丁 晖 钱 超 李如林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马钢4000 m3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实践
马钢4000 m3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实践
丁 晖 钱 超 李如林
(安徽工业大学)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对马钢4000m3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精料入炉、建立操作预警机制、调整煤气流分布、完善高炉操作及加强管理等措施,马钢2座4000m3高炉实现了长期稳定顺行,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 大型高炉 炉缸 稳定顺行
马钢第三炼铁总厂有2座4000m3高炉,2座高炉采用相同的配置。炉体和炉缸的材质和砌体结构如下:炉底第1层采用国产高导热石墨质炭砖,第2、3、4层采用国产大块半石墨质炭砖,第5层采用进口优质炭块BC—7S,第6、7层为进口MS4R陶瓷垫;炉缸侧壁外围采用进口微孔大块炭砖BC—7S;铁口以上区域采用国产半石墨质炭砖;陶瓷杯壁采用进口大块MONOCORAL砖。
陶瓷杯炉缸的特点是保温性能好,导热性能差。因此,高炉炉缸热制度的波动对高炉炉况影响较大。而高炉炉缸工作活跃,是高炉稳定顺行的必要保障。影响马钢4000m3高炉炉缸工作的因素主要有:①入炉焦炭的平均粒度偏小;②由于使用进口矿粉,炉渣中Al2O3含量较高;③马钢自产矿含TiO2较高,导致铁水中含Ti偏高。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炉炉缸时常出现炉缸堆积、炉缸工作不均匀、炉缸部位测点温度下降等现象,造成2座4000m3高炉炉况不同程度的失常。为此,组织进行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攻关。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达到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同时冶炼得到进一步强化,技术经济指标有较大提高。
1 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确保炉况顺行
1.1精细管理,精料入炉
生产管理向上道工序延伸,根据烧结矿生产及资源状况,向公司提出匀矿配比进行造堆,及时掌握混匀料变化情况,从源头抓起,做好应对措施。根据匀矿配比变化调整烧结工艺操作参数,确保烧结矿转鼓强度相对稳定,从而达到烧结矿质量相对稳定。加强烧结矿进槽前喷洒CaCl2管理,确保同步喷洒率100%,降低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率。粉末多是造成高炉料柱透气性差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稳定顺行与强化冶炼,减少粉末人炉尤为重要。加强槽位管理,避免烧结矿二次粉化;控制好原燃料的T/H值,减少人炉粉末;强化筛网管理,从新修定筛网使用、更换及检查制度,要求高炉槽下筛子根据使用寿命定期更换,同时加强巡检,对堵筛或断齿及时处理,提高了筛分效果,确保原燃料粒级稳定;严格控制原燃料入炉粉末比例,要求烧结矿≤5 mm的比例月平均≤2.5%,入炉焦炭≤25mm的比例月平均≤2.5%,入炉焦丁≤10mm的比例月平均≤2.5%。由于以上措施综合作用结果,实际指标均好于规定要求。1—8月平均达到人炉烧结矿≤5 mm的比例月平均≤0.55%,入炉焦炭≤25 mm的比例月平均≤1.1l%,入炉焦丁≤10 mm的比例月平均≤1.95%。达到了精料入炉的目的,从而为高炉稳定顺行奠定了基础。
1.2加强焦炭质量的跟踪
焦炭在高炉冶炼中起着发热剂、还原剂和料柱骨架的三大作用,焦炭质量对煤气流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高炉强化冶炼的进行,煤比逐步提高,焦炭在高炉内作为燃料和还原剂的作用被煤粉部分取代。在块状带,随着炉料中焦炭体积的减少,料柱透气性降低。在软熔带,焦窗随负荷的加重而相对变薄,焦炭粒度增大可以提高焦炭夹层的透气性,而作为料柱的骨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对高炉强化冶炼至关重要。在滴落带,渣铁熔化通过固体焦炭层,当焦炭粒度变小或不均匀时,焦炭的比表面积增大和间隙度减少,增加了渣铁液体通过焦炭层的阻力和产生“液泛”现象,入炉焦炭强度低、粒度小,易恶化料柱透气性,导致炉缸堆积,炉缸不活。所以,焦炭强度和粒度是改善料柱透气性的重要保证,是关系煤气流分布的重要指标。马钢煤焦化公司生产的焦炭冷热态强度平均水平较高(见表1),但焦炭强度、粒度波动较大。1—8月入炉平均粒度相对较小,只有48.44mm。马钢新区2座高炉因此同时发生炉缸堆积,炉缸工作不均匀,双向铁口温度变化较大,炉况出现失常现象,需时常对炉缸进行洗炉处理,严重影响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因此,对焦炭质量的跟踪尤为重要,通过与煤焦化公司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当煤焦化公司配煤比发生变化或操作参数调整时,及时通知高炉,高炉对调整后的焦炭从槽下进行跟踪,观察实物焦炭的粒度大小、粒度均匀性、色泽变化,进行操作调整,并结合高炉炉缸各测点温度变化进一步调整负荷及其他参数。由于调整及时,避免炉缸工况产生较大的波动,为高炉稳定顺行提供保障。

随着高炉冶炼强度的提高,仅依靠马钢新区焦化提供的焦炭严重不足。为此,公司从老区每天向新区倒运焦炭到新区煤场,再用汽车倒运至小料场后输送到高炉。经过如此多次倒运,焦炭粒度严重粉化,且高炉也仅能配15%老区干焦,被迫配用质量更差的露天场地15%左右的外购焦。为了能使用更多的老区干焦,且又能保证其质量,将原煤场卸老区干焦的场地处建了一套输焦系统,直接由行车抓进料斗中,经皮带直接打至高炉焦炭仓。这样不仅保证了焦炭质量,也节约了打料时间,使2座高炉能够同时配用40%,老区干焦,取消使用外购焦,焦炭结构得以改善。另外调整焦炭入炉前的老区干焦、湿焦、新区干熄焦排料顺序,确保相对好的焦炭布在中心;同时小块焦(25~40mm粒级的焦炭)采取单独一个周期排放,并根据炉况进行特殊布料模式,以便达到对气流控制;而焦丁(10~25 mm粒级的焦炭)通常和矿石同周期排放。混入矿批中的焦丁对改善透气性也有一定作用,同时控制焦丁的用量以保证大焦负荷的相对稳定。通过对各粒级焦炭排料和布料模式的精细控制,是高炉炉况稳定的保证。
2 建立操作预警机制
为建立和强化“以高炉为中心”的长效生产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提升高炉工艺操作和管理技术水平,强化相关工序原燃料处理与过程控制及工序保障能力,建立预警机制和计划值管理。根据开炉以来的生产实践,对高炉的主要操作参数建立预警机制。如焦炭人炉平均粒度、干湿焦使用比例、渣中Al2O3含量、铁水含n量对炉缸工况影响巨大,而炉芯与侧壁温度则是反应炉缸工况的重要参数,对各参数建立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值。操作中如参数出现黄色或红色报警,则根据不同预警在操作上采用不同程度的调节,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调节,避免炉况出现大的波动,实现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2.1 焦炭入炉平均粒度、干湿焦使用比例预警
根据生产实践体会,干湿焦使用比例的变化对炉况的影响,主要对煤气流分布影响较大。再则湿熄焦比干熄焦粒度相对较小,湿熄焦比例提高,入炉焦炭粒度下降,对炉缸也产生影响。因此,建立焦炭入炉平均粒度、干湿焦使用比例预警(见表2)至关重要。

当焦炭入炉平均粒度≤46mm达到黄色预警时,操作上临时加轻料过渡,如果连续2天以上达到黄色预警值,则果断进行退负荷操作,并减少小块焦的使用量;当焦炭入炉平均粒度≤45mm达到红色预警时,则果断进行退负荷操作,并减少小块焦的使用量,如果连续2天以上达到红色预警值,小块焦比控制在25 kg/t以下,停止使用焦丁,达到控制焦炭粒度的大幅降低、提高大焦层的目的,缓解由于焦炭粒度下降对炉况的影响,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煤焦化公司。
正常干熄焦使用比例在90%,以上。当煤焦化公司设备故障或干熄焦设备检修时,造成干熄焦使用比例下降,当干熄焦比例≤60%达到黄色预警时,操作上负荷不做调整,结合炉况进行补加轻料过渡处理;当干熄焦比例≤50%达到红色预警时,则果断进行退负荷操作。如干熄焦比例继续降低,在负荷一步退到位的情况下,适当减用小块焦,焦丁比控制在25kg/t以下,应根据焦炭总量平衡控制冶炼强度,严禁低槽位操作。千熄焦生产正常后,首先根据干熄焦生产量逐步增加干熄焦使用比例,使干熄焦使用比例逐渐过渡到正常水平,再根据炉况逐步调整负荷。
2.2渣中Al2O3含量、铁水含Ti量、炉缸侧壁温度预警
在马钢现行的用矿结构条件下,渣系中Al2O3含量在较高水平(16%左右,时常会达到18%左右)。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得,正常炉况下渣温>1500℃,渣中Al2O3含量升高将直接导致渣黏度上升。为了保证炉况的稳定和减少因炉渣中Al2O3含量异常造成高炉渣系的波动,影响炉况稳定,对渣中Al2O3含量建立预警值管理(见表3)。

马钢白产凹磁矿含TiO2较高,导致铁水中含Ti偏高。与兄弟公司比较,马钢生铁含Ti处在较高水平(见表4)。根据兄弟公司的操作经验,生铁含Ti量达到0.080%~0.100%时,护炉效果明显,为避免炉缸产生高熔点钛化物黏结,对铁水中Ti含量、炉缸侧壁温度建立预警值管理(见表3)。
当炉渣中Al2O3≥16.5%达到黄色预警时,应查找导致炉渣中Al2O3上升的原因,采取措施保证炉渣中Al2O3含量不继续上升,如继续上升则调整用矿结构,降低烧结矿使用比例;当炉渣中Al2O3≥17.0%达到红色预警时,调整用矿结构,适当提高渣量,稀释炉渣中Al2O3的含量,并调整烧结矿中Al2O3含量,以达到降低炉渣中Al2O3含量,保持渣中Al2O3含量的相对稳定,避免渣系的波动,达到高炉的稳定顺行。
根据生产实践,生铁中含Ti量的变化与炉缸侧壁温度十分对应(如图1所示)。从图中看出,随着生铁中含Ti量的升高,炉缸侧壁温度随之降低,对应变化趋势十分明显,因此生铁含Ti对炉缸侧壁温度影响明显。当生铁中含Ti≥0.090%,达到黄色预警时,应查找入炉TiO2负荷是否增大,如入炉TiO2负荷增加,则减少球团矿的用量;当生铁中含Ti≥0.095%达到红色预警时,减少球团矿的用量,并降低球团矿中自产凹磁矿配比。由于铁水中[Ti]量与铁水含Si、物理热相关联,根据相关资料介绍[Ti]与[Si]的相关系数在80%以上,与铁水物理热相关系数在65%以上,即炉温越高,Ti越易还原,铁水中的Ti含量越多。因此控制好铁水[Si]、物理热对稳定生铁含Si有利。

当炉缸侧壁温度≤200℃达到黄色预警时,控制铁水中的Ti含量≤0.080%,3个铁口轮流出铁,加强炉前出铁,提高炉缸环流有利于渣铁对炉缸侧壁的冲刷;当炉缸侧壁温度≤190℃达到红色预警时,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加锰矿洗炉。通过以上措施,炉缸侧壁温度稳定在210℃以上,从而保证了炉缸工作的相对稳定,确保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3 上下部调节相结合,以稳定煤气流分布
3.1 选择合适的送风参数确保风速合理
根据冶炼强度和炉型,确定合理风口面积。马钢4 000 m3高炉在目前条件下,风口面积控制0.4425 m2较适宜。风口回旋区是煤气流分布的起点,对气流二次分布起主导作用。随着高炉冶强、喷煤量大幅度提高,炉腹煤气量和未燃煤粉相应也增加。由于大部分煤粉在靠近风口处燃烧,使风口循环区发生很大变化,煤粉分解热增加,同旋区径向长度缩短。从初始煤气流分布来看,由于矿、焦比相应提高,料柱透气性相对变差。主要表现为边缘煤气流发展,中心煤气流不容易吹透,保持稳定的风速对中心煤气流的分布至关重要。在操作中要求标准风速控制在240m/s左右,确保中心煤气流分布合理,进而改善料柱透气性。
3.2采用上部调节手段,保证煤气流合理分布
根据主要操作参数,综合判断煤气流分布及状况,制定合理的布料制度,并且随外界条件及炉内气流变化调整布料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煤气流分布发生变化,若中心煤气流弱,可以通过减少中心矿石布料圈数、降低料线,保证一定料面漏斗深度,使中心煤气流稳定而且宽度窄。若中心煤气流过强,煤气利用率低,高炉抗波动能力差,煤气流分布易被破坏,也要适当控制。除调整布料制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顶压,控制煤气流速进行控制稳定中心煤气流。若边缘煤气流强,边缘热负荷高,边缘十字测温高,需要控制边缘煤气流。但如果热负荷高而且不稳定,局部有脱落,需要适当疏松边缘煤气流,达到稳定分布。喷煤量较大时,炉腹煤气量较大,边缘煤气流较强,可以适当控制边缘煤气流;当喷煤量大幅度减少时,炉腹煤气量剧减,边缘煤气流变弱,此时,不及时调整边缘煤气流分布,容易导敛炉墙脱落。边缘煤气流局部分布过强或过弱,会破坏煤气流分布,需要适当疏松边缘气流,保证煤气流合理分布。
4 稳定高风温、高富氧,以稳定炉缸工况
4.1 风温使用稳定在高水平
风温是活跃炉缸最经济的重要热源,占高炉热量总收入的1/3左右。高风温是实现大喷煤、提高煤焦置换比的前提,高风温可以补偿风口前煤粉分解吸收的热量,促进煤粉的充分燃烧。马钢新区高炉风温使用正常在1200~1250℃,平均达到1232℃。高风温的使用可改善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状态,是改善料柱透气性、提高喷煤比、降低燃料比的重要措施。
4.2稳定高富氧
富氧能够提高鼓风中的含氧浓度,达到强化冶炼的效果。在保持风量不变、焦比一定的前提下,每提高1%的富氧率;理论上可增产4.76%,。另外富氧还可以提高风口前的理论燃烧温度,加快煤粉的燃烧,提高煤粉的燃烧率;同时富氧为增加喷煤量提供了保证,富氧可减少炉腹煤气量,与喷煤增加炉腹煤气量互补,有利于初始煤气流的合理分布。一般来说,当高炉富氧率升高时,高炉回旋区缩小,边缘煤气流增强,中心煤气流减弱。因此,在喷煤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富氧率应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达到高炉回旋区的稳定,使煤气流的初始分布稳定。鉴于目前煤比水平与经济利益的综合考虑,马钢富氧率维持在2%。
5 合理使用煤比,保持高炉稳定顺行
喷煤采用喷吹烟煤与无烟煤的混合煤。烟煤配比从生产初期10%逐步增加到45%,挥发分控制在22%±1.5%。提高了制粉能力,有利于煤粉的充分燃烧,减少了未燃煤粉在料柱的存积,改善了料柱的透气性,这也为煤比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由于马钢新仅焦炭使用结构的原因,制约了煤比大幅提高。主要是大焦人炉平均粒度小为48.44 mm,还使用13.73%平均粒度为39.50 mm的小块焦,并且焦丁达到35kg/t。宝钢人炉焦炭粒度>53mm,马钢入炉焦炭粒度与宝钢相比差近5 mm。随着煤比的提高,焦炭负荷增加,焦层厚度减薄,料柱透气性严重恶化,煤气流的分布变差。再则进入炉缸的粒度变小,易使炉缸焦炭死料柱增加,形成炉缸堆积。为保证炉况稳定顺行,新区高炉的煤比为165±10 kg/t为适。
6 使用大矿批、高顶压,以稳定煤气流
随着强化冶炼的提高,顶压由原来的200kPa提高到225 kPa,矿批由85 t提高到98 t。通过采用稳定较大矿批,使整个矿、焦层分布趋于均匀,焦层厚度增加,焦窗明显,且矿焦混合界面层减少,高炉透气性改善;稳定高顶压操作,降低炉顶煤气流的流速,对降低炉尘吹出量(如图2所示),减少矿粉和含碳燃料的损失,降低燃料比和生产成本是十分有利的。同时通过调整布料矩阵,既保证了中心煤气流的稳定,同时适当控制边缘煤气流,使煤气流分布趋于合理和稳定。

7 稳定炉缸热制度与造渣制度
炉缸热制度的稳定,对高炉稳定顺行非常重要。炉温波动较大,可使软熔带部位上下移动,造成炉墙黏结和渣皮脱落,使煤气流分布混乱,甚至出现崩滑料,而渣皮脱落到炉缸又加剧了炉缸温度的波动。另外炉温过高或者过低,均对煤气流分布影响较大。炉温过高,煤气利用率差,同时对Ti元素还原有利,生铁[Ti]大幅增加,对炉缸侧壁产生影响;炉温过低,容易破坏炉况顺行。要求炉温[Si]控制在0.40%~0.50%,[S ]控制在0.020%~0.050%,σ值在0.12%以下,炉渣碱度控制在1.10~1.12,铁水温度控制在1500~1510℃,炉温的稳定为稳定煤气流和炉况创造了条件。稳定炉温的措施是稳定高风温、确保喷煤成分和喷煤量稳定、保持合适的燃料比。当燃料比发生异常时,要查明原因。此外每班高炉工长至少检查槽下原燃料2次,并做好记录,减少因原燃料变化而导致的炉温、炉况的波动。
8 加强炉前操作管理
马钢A、B高炉均设置2个矩形出铁场,4个铁口,每个出铁场下方设置2条铁路停放线。开炉后采取对铁口出铁,随着高炉的强化冶炼,逐步改为3个铁口轮流出铁,大大改善了炉缸的工作状况,为高炉进一步强化冶炼提供了条件。此外炉前操作也是高炉冶炼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炉前各项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提高。高炉出铁制定了严格的炉前操作指标标准:正常出铁一般采用击ф67.5mm的钻杆,铁口深度3700~3900mm,全风堵口率为100%,出铁时间要求2.0~3.0h。如有渣铁不净、休风前或高炉温时一般采用ф70 mm的钻杆,确保出净渣铁,避免高炉憋风现象;并且避免堵口跑泥,以确保铁口深度的稳定;同时保证间隔开对面铁口,降低出铁断渣、断铁次数,从而为高炉炉况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保证。
9 技术经济指标
马钢2座4000m3高炉开炉已经2年多了,高炉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炉况失常。通过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攻关,对关键操作参数进行预警干预,今年以来2座高炉保持了长周期稳定顺行,与2008年相比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见表5)。

10 结语
(1)精料入炉为炉况稳定顺行奠定了基础。加强重要参数的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调剂,保证了炉缸工作的相对稳定,确保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2)针对马钢炉缸的特点,维护高炉炉缸热制度的稳定,采用提高活跃炉缸工作的手段是高炉稳定顺行必要保障。
(3)高炉基本强化冶炼手段要围绕活跃炉缸工况与煤气流分布进行调节,参数调整相得益彰,在保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基础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4)马钢入炉焦炭平均粒度偏小,小焦和焦丁的用量要控制上限用量,使用合适的煤比,有利于高炉稳定顺行。
- 上一篇:太钢5号高炉技术进步 下一篇:高酸性料配比高炉生产实践
- [腾讯]
- 关键字:无

加入收藏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