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新3200m3高炉炉缸大修工程实践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李恒旭,王志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辽宁 鞍山114021) 摘 要:针对鞍钢股份公司炼铁总厂新3200m3高炉炉缸烧穿情况,提出了炉缸大修技术方案,如选用优质耐火材料、全面改造炉缸冷却…
李恒旭,王志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辽宁 鞍山114021)
摘 要:针对鞍钢股份公司炼铁总厂新3200m3高炉炉缸烧穿情况,提出了炉缸大修技术方案,如选用优质耐火材料、全面改造炉缸冷却系统等。同时对炉缸大修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采用整体浇注的施工方式后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为鞍钢3200m3高炉大修提供了借鉴。
关 键 词:高炉;炉缸;大修工程
随着高炉长寿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型高炉的设计寿命普遍为15年以上。鞍钢股份公司炼铁总厂新3#高炉(3200m3),于2005年12月28日建成投产,由于2008年8月25日4#铁口左下方曾发生烧穿事故,为保证高炉的稳定、安全生产,鞍钢股份公司决定2010年3月12日对新3#高炉炉缸进行停炉大修。在广泛征求国内高炉专家意见后,为本次高炉检修制定了最优的检修方案,本次检修更换炉缸全部碳砖1120t及陶瓷杯、风口组合砖708t和1~6代冷却壁276块,其中2代冷却壁采用铜冷却壁,工程检修工期75天零8小时。高炉检修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鞍钢3200m3高炉检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高炉炉缸概况
1.1高炉炉缸结构
鞍钢股份公司炼铁总厂新3#高炉,由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炉缸采用UCAR碳砖和大块陶瓷杯砌筑,炉缸冷却系统采用铸铁冷却壁,铁口区域采用铜冷却壁,除盐水闭路循环冷却;炉缸耐材内部共敷设109个热电偶测温点。
1.2烧穿情况
2008年8月25日20:35,新3#高炉在4#铁口左下方约1.5m处突然烧穿,烧穿具体位置在陶瓷杯底与杯壁交接处。炉缸烧穿前,该部位及炉缸其余部位无任何异常迹象,炉缸测温电偶也未检测到高温信号。高炉投产初期至炉缸烧穿事故前,利用系数在2.3~2.5之间。烧穿事故直接导致新2#和新3#高炉供水、供电系统全部中断,尤其新3#高炉在炉缸区域冷却壁外联水管及炉底水冷却系统烧损相当严重。经紧急抢修后高炉于2008年9月7日恢复生产。
1.3高炉检修后生产情况
新3#高炉投产后,高炉炉缸曾烧穿部位,即炉缸26层环碳温度长期处于400℃以上,在2009年9月该温度一度到达460℃,处于危险状态。高炉采用炉缸定期压浆降温,钒钛矿护炉等方式维持生产,高炉顶压降至0.2MPa,高炉利用系数小于2.0。为彻底解决新3#高炉炉缸的安全隐患,鞍钢股份公司决定对新3#高炉炉缸进行改造大修。
2 高炉炉缸大修方案
新3#高炉发生炉缸烧穿事故后,鞍钢股份公司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对高炉炉缸破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高炉炉缸大修的详细技术方案。
2.1 高炉炉缸耐火材料设计及选择
2.1.1 重新设计炉缸耐火材料
(1)原炉底5层满铺碳砖,现改为从下到上依次为一层石墨碳砖、两层半石墨碳砖、两层超微孔碳砖,碳砖砌筑方式为平铺;
(2)原炉缸环碳铁口区域的厚度为1915mm,用美国UCAR小碳砖砌筑,炉缸铁水环流情况严重,本次大修设计环碳铁口区域厚度为950~1000mm,其余部位厚度做相应调整,以消除铁口区域铁水环流对碳砖的侵蚀;
(3)取消原设计炉缸铁口中心线以上超微孔环碳,改为模压小块碳砖;
(4)取消原铁口框内组合砖,在碳砖和保护板之间设计刚玉浇注料整体施工,彻底解决铁口漏铁、烧穿事故发生;
(5)取消原陶瓷杯杯底和杯壁之间的10mm膨胀缝,将原风口组合砖部位的10mm膨胀缝增大到3010mm;
(6)陶瓷杯采用烧成微孔刚玉莫来石砖和微孔复合棕刚玉砖;
(7)陶瓷杯和环碳之间60mm膨胀缝改为10mm,施工时用碳素胶泥填充。
2.1.2优质碳砖选择
本次检修采用国内质量最优的超微孔碳砖两层,其主要检测指标小于1μm孔容积达到84%。新3#高炉碳砖理化性能见表1。
2.1.3陶瓷杯材料选择
本次检修第一次采用国产微孔陶瓷材料,该材料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铁水的侵蚀,从而提高炉缸的使用寿命,新3#高炉陶瓷材料理化性能见表2。
2.1.4优质刚玉浇注料选择
将铁口框内组合砖取消,选用优质刚玉浇注料,用整体浇注的方式对铁口框内衬进行施工。优质刚玉浇注料理化指标要求见表3。
2.2全面改造炉缸冷却系统
炉缸1~6段铸铁冷却壁全部更新,其中2段改为铜冷却壁;对炉体冷却系统供水方式进行改造,由并联供水改为串联供水,提高炉缸部位冷却强度;同时,对烧穿事故中灌入渣铁失效的炉底水冷管进行更换。
2.3完善炉体温度和冷却水流量与压力检测系统
参照国内其它大型高炉监测系统,增加炉底、炉缸、冷却壁温度检测点316个,冷却水温差检测点365个,压力检测点2个,流量检测点96个。
3 高炉炉缸大修实践
本次炉缸检修是以高炉长寿、高效为主,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部位进行检修,目标达到一代炉龄寿命18年,力争20年。
3.1拆除工程概况
2010年3月12日,新3#高炉休风停炉,进入工程拆除阶段。
本次检修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炉缸内衬的拆除,风口东大门打开后发现,炉腹部位挂有巨大渣皮,最大厚度为2.5m,高度大于6m,约200m3,且为红渣。为保证挖掘机尽快进入炉内作业,调整施工方案如下:
(1)增加炉顶打水量,采用连续打水冷却红渣,保证下部施工顺利进行。
(2)采用一台转炉内衬拆除机,进行渣皮的清理,3月18日风口上部的渣皮清理完毕。
(3)及时打开炉体2代北大门,与上部风口大门形成上下通道,加快出料速度。
最后,拆除8段8块冷却壁,安装碳砖保护棚,拆除风口下1~6段冷却壁和局部炉壳。
在此期间,完成了所有的管道拆除任务,接着对炉身的背部环管系统、过渡环管及支管系统、炉身总供水围管进行了拆除。
3.2炉缸冷却壁安装及碳砖砌筑过程
3.2.1冷却壁安装
2010年4月3日,工程转入砌筑安装阶段。1~6段276块冷却壁安装共用时6天零2个小时。在安装冷却壁后期,开始安装碳砖保护棚下摇臂及电动葫芦吊,并且在罐注料全部完成后开始拆除炉内大吊盘,到2010年4月14日完成吊盘拆除任务。
3.2.2碳砖和陶瓷杯及风口组合砖砌筑
(1)制定质量检验标准
为保证高炉的砌筑质量,严格制定质量检验标准,砌筑质量检验标准如表4所示。
(2)实际砌筑情况
炉底板捣料结束后,2010年4月17日开始砌筑第一块满铺碳砖,到4月24日5层满铺碳砖砌筑完毕。
2010年4月24日15:30分开始砌筑环碳和陶瓷杯壁砖,5月2日第七层环碳砌筑完毕,并且陶瓷杯壁与环碳砖平齐时,就开始砌筑铁口组合砖,到5月8日全部砌筑完成。
2010年5月9日16:00分,开始砌筑风口组合砖。首先是砌筑组合砖下部的盖板砖,然后在盖砖上面砌筑风口组合砖的下半圆,而上半圆要与风口二套配合砌筑。到5月12日,风口组合砖砌筑完成。
(3)炉身铜冷却壁安装
2010年5月14日开始安装炉身铜冷却壁,首先拆除保护棚的固定支架,之后开始回装8块铜冷却壁,同时对冷却壁的缝隙进行填充,接下来拆除保护棚,5月15日24:00分吊盘落至炉底。
接着,开始回装炉顶设备,首先吊装了齿轮箱和阀箱,之后开始安装布料溜槽,同时,探尺完成安装,并于18:00分之前炉顶大门封堵完毕。5月17日烘炉管和十字测温完成安装。5月18日炉顶设备开始单体试车及联合试车,烘炉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4)凉炉、查漏及开炉
2010年5月18日开始烘炉,经过5天的运行,烘炉结束。之后通入冷风凉炉,并于当晚加入水渣和焦炭。5月19日炉内开始升压,炉皮进行查漏并补焊,到5月26日所有炉皮漏点全部处理完毕,并做好了开炉前的一切准备。
2010年5月26日13:56分,新3#高炉启动送风按钮,正式投入运行。
4 新技术应用效果
高炉铁口框内耐火材料,一直为组合砖砌筑方式,由于施工难度大,经常造成漏铁、铁口烧穿等事故。炼铁总厂7#高炉(2580m3)西铁口、鲅鱼圈1#高炉(4036m3)铁口都曾出现漏铁事故。
本次检修采用整体浇注的施工方式,彻底解决铁口漏铁、烧穿事故发生。新3#高炉炉缸大修后,经过严格烘炉,于2010年5月26日投入使用,炉皮表面温度小于80℃,完全满足高炉设计要求。高炉检修前后情况对比见表5。
从检修前后的高炉实测数据可以清楚看出,高炉炉皮表面温度明显降低,说明高炉炉皮表面没有煤气窜入,浇注料密实完整;碳砖测温明显降低,说明碳砖砌筑的效果良好,无铁水渗透及侵蚀;检修后高炉明显顺行,利用系数大大提高。
5 结语
新3。高炉炉缸大修工程更换炉缸全部碳砖1120t和陶瓷杯砌体、风口组合砖708t和1~6代冷却壁276块,是鞍钢3200m3高炉检修史上速度最快(仅用75天零8小时完成,比计划提前4天16小时),检修质量最优(10万道碳砖砌筑砖缝控制在1mm以内,高于国家标准不大于1.5mm要求),安全最好(安全事故为零)的一次检修工程,为鞍钢其它高炉的检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延伸阅读
- 上一篇:K_Na_Zn在高炉内富积研究 下一篇:改善矮高炉应用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