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努力寻求投资与消费的最佳结合点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从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处境和发展趋势看,如何平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将是能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从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处境和发展趋势看,如何平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将是能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针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增强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作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重点是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那么,在未来,消费与投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从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处境和发展趋势看,如何平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将是能否保持经济又好后快发展的关键。

我国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

多年来,我国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1978-2009年,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7.9%,不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都明显偏高。目前世界各国的投资率一般都在20%左右,这说明各国的投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从消费率来看,2009年消费率为48%,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消费并没有发挥对经济应有的作用力。

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看,我国目前的投资贡献率高于国外,消费贡献率低于国外。1979-2005年,全球的投资贡献率为23.5%,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2009年我国的投资贡献率为95.2%,消费贡献率为45.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其他各国,而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众所周知,高投资支撑了近三年(2008-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为减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国家实施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进行了大手笔投资,加大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带动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使经济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这些政策效果当然是显著的,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来看,这三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利益于投资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投资充当了第一引擎的驱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的资本形成对GDP贡献率为47.5%,不仅高于消费贡献率4个百分点,也均高于在人均GNI3000美元时其他国家的水平。当时最低的美国资本形成率只有19.2%,比我国低24.3个百分点。巴西、俄罗斯也基本在20%左右,均远远低于我国的水平。2009年,国内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5.2%,上拉GDP8.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而消费为45.4%,上拉GDP4.1个百分点,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增长虽有所放缓,但仍然高位运行,一至三季度,投资对GDP贡献率达58.8%,消费为34.4%,净出口为6.8%,分别上拉GDP6.2个、3.7个和0.7个百分点。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有可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相应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提倡和鼓励扩大消费需求。

尽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但我们更要看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投资的强力拉动。当前中国的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投资对经济起的作用比较大。政府投资的作用在于“四两拨千斤”,从而带动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就投资结构来看,政府投资和央企投资依然会占较大比例,不过投资重点可能会从“铁公机”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当倾斜,这样也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果投资大幅降温,同样会对经济产生大的冲击,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要让消费充当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条件还不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者权益、产品供给、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诸多方面。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未来消费扩张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因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因素;既有购买力水平不高,也有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因素。虽然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外需萎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的形势下,扩大居民消费对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迫切的重要意义,但要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是一日能够做到的,绝非一气呵成,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因此,从中长期看,经济发展离不开消费,同样也少不了投资的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消费与投资仍将是“三驾马车”中未来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缺一不可的两种动力。

初步测算,通过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9年间,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在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要实现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需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需要政府围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

因此,今后我国应当在大力促进消费的同时,努力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融合,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从而最终形成我国经济结构实现以内生性增长为主导的良好发展局面

要使消费尽快替代投资,成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真正从制度和机制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我国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能力不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主要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工薪阶层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有限。同时,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规模偏小,其消费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充分。因此,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提高收入为手段来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要形成良好消费预期。消费能力反映的是消费主体的现实购买力,消费潜力反映的是消费主体的潜在购买力。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具有巨大潜力。但消费潜力转换为消费能力,还受到消费预期影响。应该说,我国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原因不仅仅是消费主体无钱消费,还在于部分消费主体不敢消费。很多居民考虑到未来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沉重,后顾之忧较多,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较差。因此,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三是要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消费环境。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我国在消费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商业和服务网点布局不够合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理念有待加强、消费者权益还难以得到充分保护等。正视并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也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应该是:继续以扩大汽车、住房消费为重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热点不断扩散,逐步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汽车、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费热潮,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将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需要。将适度鼓励投资型消费,把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扩大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

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汽车、住宅、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十二五”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

宏观经济政策应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消费、实行内需主导的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应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消费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上一篇:今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或低于4%
下一篇:服务业增速超GDP 更多鼓励政策将陆续出台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努力 寻求 投资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