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后四万亿时代的财政新支点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盘点2010年,四万亿是绕不开的话题。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经济下滑担忧日盛,到2010年底GDP增速即将再回两位数的从容淡定,四万亿功不可没。 展望2011年,四万亿背影渐行渐远。这意味着大规模…


盘点2010年,四万亿是绕不开的话题。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经济下滑担忧日盛,到2010年底GDP增速即将再回两位数的从容淡定,四万亿功不可没。

展望2011年,四万亿背影渐行渐远。这意味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就此结束,但在积极财政政策仍将继续的情况下,新一年的中国经济会涌现哪些新的投资热点,财政政策如何继续“给力”,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带领中国经济成功突围

“时速486公里!”12月3日,京沪高铁试运营创下了世界高铁实验的新纪录。这意味着,北京与上海之间的“时间距离”,即将被缩短到4个多小时。

常年奔走于京沪两城的“空中飞人”小董,对于已经全线贯通,并且将在明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铁充满期待,“等开通了,就可以坐高铁往返北京和上海了!”她掰着手指跟记者细数坐高铁的好处:不用提前两个小时到达机场,不用脱掉靴子过安检、不用忍受飞行时频繁的颠簸、不用因为一场雨就在机场滞留,最最重要的是省去从市区到机场的折腾!

这条因为四万亿而诞生的高铁,让京沪一体化即将成为现实。与京沪高铁一起列入四万亿投资计划的,还有沪杭专客、沪宁城际、杭广高铁等,可以说,四万亿带领中国以更快的速度迈进了高铁时代。

然而,四万亿最大的功绩不在于此,而在于带领中国经济成功突围。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同样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在股市浮沉了四年多的股民小李,跟记者聊起两年前的这场金融危机时,仍然心有余悸,“报纸、电视、网络,天天都在讲金融危机,感觉世界经济好像就要不行了,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

这样的担心,使得小李甚至改掉了天天看盘的习惯,“大盘已经跌到两千多点了,随着危机蔓延,没准会跌到一千点以下。”当时的小李十分悲观。

正是在经济下滑的忧虑下,四万亿应声而出。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决定到2010年底,中央增加1.18万亿元投资,带动约4万亿元投资规模。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启动。那时,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还不到两个月时间。

同一时间,大洋彼岸的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还在为出台多大力度的刺激计划、如何刺激争执不下。相比之下,“出手快、出拳重”的四万亿,让世界对中国政府的魄力感到震撼。

“一下子就感觉到可能没那么糟糕,也许经济下滑不会持续太久,股市也会好起来。”小李回忆起自己听到四万亿出台消息时的情形,语调高了起来。

在止住经济下滑的作用方面,四万亿也确实没让人失望。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探底至6.1%,但GDP增速下滑态势并没有持续下去,随后一个季度,GDP增速开始回升,并一路攀升到2009年四季度的10.7%。当年,中国政府以9.1%的GDP增速,交出了“保八”考题的漂亮答卷,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阴影。

回顾2009年中国经济“V”型反转历程,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也感叹,没有四万亿就难以成功“保八”。因此,2009年年底,众多经济学家毫不吝惜地给予四万亿肯定,各界献给四万亿的鲜花绽放在各大报纸、电视和网络上。

四万亿作为“强心针”的作用还在继续,在完成“保八”后仅仅一个季度的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恢复到11.9%的高速,虽然今年全年GDP增速数据尚未出炉,但是,有关部门和权威学术机构均预测,2010年GDP增速可以达到10%左右的水平。

然而,伴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除了赞誉之外,还有一些质疑和担忧。

在国务院宣布四万亿计划出台后,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投资计划,合计总额高达十八万亿元,这一现象被分析人士称为新一轮“大跃进”。

不过,地方政府的宏伟计划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中央投资资金分批下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到2010年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急剧攀升,成为中央和地方必须合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万亿执行过程中,中国经济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也多次把四万亿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有人认为,四万亿挤出了民间投资,加剧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有人指责,四万亿导致新一轮“国进民退”;有人说,四万亿使产能过剩加剧;有人质疑,四万亿流进了楼市,推高了房价。

针对这些质疑,国家发改委曾分别进行回应,强调四万亿对民间投资并无挤出作用;四万亿投资不存在“国进民退”;产能过剩与四万亿无关;四万亿没有一分钱进房地产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严重,房价成为老百姓不能承受之重。在四万亿收官之后,这些难题仍然是中国经济必须攻克的。

同时,在四万亿这一剂“强心针”见效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仍然是结构调整问题: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严重失衡;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距仍然很大。诸如此类的难题,亟须破解。

政府投资的变与不变

实际上,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第一声质疑与上述几个问题无关,而是针对四万亿基建投入过多、民生投入过少提出的。

根据发改委起初公布的账单,四万亿当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是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大约为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的投资是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投资是400亿元;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投资是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是1万亿元。从这份账单来看,基建占比高达45%,民生只占17.25%、科技创新与环保投资占比也只有12.75%。

当时的舆论认为,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计划相比,四万亿只是加大了力度,但投资重点仍集中在“铁公基”上,有重复建设之嫌。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虽然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长期作用有限,且容易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失衡。

有学者提出,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民生欠账却太多,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基本生活支出上负担过重。四万亿应该着力民生减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对此,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08年底回应,四万亿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资;第五是生态环保;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在四万亿实施一年零四个月之后,今年3月份,发改委公布了四万亿投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民生工程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其他公共支出占3%。

将其与起初的账单仔细对比不难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四万亿投资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比重明显提高,而基建领域投资占比则大幅下降。

“早就应该这样了!”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小钱,看到记者给出的四万亿投向变化数据之后对记者说。尽管生活在北京,小钱仍然深深感受到医疗等公共服务品不足带来的不便。“哪个医院都人多,看个感冒都要花大半天时间。”小钱向记者抱怨。

这样的感受不是只有小钱才有。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林先生,跟记者聊天时感慨,“来北京二十多年了,医院的数量就没怎么增加,最近带孩子看病,光量体温就得排两个小时的队。”

除了医疗资源不足,在房价高压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跟不上的桎梏也逐渐显现,民生欠账已经到了不得不补的时候。这正是四万亿投资重点发生变化的现实原因。

如果说增加民生投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并有利于拉动消费的话,那么,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事关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等大局,因此,加大投入也是势在必行。

2011将在调整中前行

虽然四万亿已经渐行渐远,但是,积极财政政策仍将留守2011年。多位财政专家明确指出,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与2009年和2010年有所不同,无论是财政增支,还是结构性减税,都将体现结构调整思路。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近日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这些领域,与变化后的四万亿投资重点有着高度一致性。作为社会投资的风向标,中央投资重点的变化,必然会带领一大批社会资金涌向新的投资热点。以节能环保为例,数据显示,近5年,中央投入节能环保工程的资金约2000多亿元,带动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约2万亿元。

除了政府投资重点转移,财政支出结构也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财政支出规模达76235亿元,但是医疗卫生支出只有3902.43亿元,保障性住房支出为708.52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为1864.82亿元;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也仅为2709.82亿元,占比都偏低。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认为,明年财政支出结构要进行调整,将更多的钱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建议,明年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具体来看,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这些方向也得到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的认同。他认为,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以及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令人欣喜的是,财政支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用于住房保障的金额达到1817.5亿元,比2009年全年的708.52亿元增加一倍还多。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上一篇:央行: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一篇:监管层通知银行 明年国内新增信贷规模或减一成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时代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