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努力实现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其中,在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方面就包括落实金融等行业改革开放举措、完善债券市…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其中,在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方面就包括落实金融等行业改革开放举措、完善债券市场开放政策。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发力,积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我国金融业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力军,这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过去40年的成功是制造业开放的成功,我国未来40年的成功将是服务业开放的成功。”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也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服务业开放应始自金融业开放。

   董希淼向《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扩大和深化开放,引进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强化金融业市场竞争,这一方面将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稳健性,进而提升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将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比如,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正式生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瑞银集团正式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等。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末,存量规模达86万亿元,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6%。另外,熊猫债目前已发行2000多亿元。今年4月起,中国债券还将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介绍,下一步将采取很多具体举措,继续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和交易中国债券创造一个更加方便的良好市场环境。

   努力实现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进一步构建全面开放型经济体,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前,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潘功胜此前回应称:“我们将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扩大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同时,要着力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而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看来,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对金融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对深化金融开放增加了难度;三是金融市场开放将给宏观经济调控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李佩珈解读称,未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开放的领域和内容不断丰富,债券市场开放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规模占我国债券市场比重仍较低,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监管等规则,逐渐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二是开放的深度将不断拓展,合格机构投资者准入条件和投资范围将进一步放宽。三是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平衡好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的措施,既可能包括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开展业务,也可能包括加大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等。

   董希淼认为,今年将以“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造”双线重构金融业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扩大开放”将继续成为年度关键词之一。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中国投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机遇一定会越来越多。”

上一篇: 各项财政立法有序推进财政部参与房地产税法配套法规起草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