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纾困基金有待落地股权质押风险未排除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媒体上报道了一则喜人的消息:截至11月末,A股全市场质押股数达6406.53亿股,环比下降0.37%,是2015年2月以来首次环比下降,打断此前延续45个月的连续增长态势。个股层面,有24股在1…

近日,媒体上报道了一则喜人的消息:截至11月末,A股全市场质押股数达6406.53亿股,环比下降0.37%,是2015年2月以来首次环比下降,打断此前延续45个月的连续增长态势。个股层面,有24股在11月进行了较大量的质押解除,解除质押的股权比例超10%。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数量在连续45个月增长后首次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这显然是一件令人略感欣慰的事情。毕竟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数量的越来越大,股权质押已成了近年股市的主要风险之一。今年股指持续下跌,股权质押危机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任凭股权质押危机扩散开来,不排除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股权质押风险问题引起了整个市场的高度重视,包括以深圳市政府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组建纾困基金的方式,驰援本地上市的民营企业,以缓解这些企业控股股东等重要股东的股权质押危机问题。也正是在各方努力下,这才有了股权质押数量的首次环比下降局面的出现。

   这种局面的出现当然是市场各方都乐意看到的事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得到了解决或有所缓解呢?本人以为,目前显然还不能下此结论,还不能对股权质押危机问题的解决过份乐观。从相关的数据来看,虽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数量环比下降了0.37%,但11月A股上市公司解除质押的数量只有164.1亿股,环比增加15.05%,这只是年内正常水平,与9月大致持平,低于8月的201.98亿股。因此,导致股权质押数量环比下降的原因并不是解除质押股份增加的缘故,而是新增质押股份减少的原因。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质押股数环比正增长的个股有835只,10月末也有1332只,但到了11月末,质押股数环比正增长的个股骤降至499只。

   上市公司新增质押股份在11月份之所以出现减少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与11月份的股市行情有关。因为在10月19日上证指数见底2449点之后,在管理层的维稳之下,整个A股市场改变了此前单边下跌的走势,而进入横盘筑底阶段。所以上市公司大股东出现新增补充质押股权的情况减少。因此,行情的企稳是目前股权质押危机得以控制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各种纾困基金的组建对于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数据显示,自10月中旬起至11月末,公开宣告的纾困基金规模合计已达4850.5亿元。其中,券商主导的纾困基金规模最大,达到2227.5亿元;其次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纾困基金,达到1800亿元。此外,保险资管方面,国寿、太平、阳光、人保、新华五家保险资管成立共计780亿规模的纾困专项产品。虽然纾困基金的规模并不算少,但截至11月底,纾困基金的落地案例仍不多,纾困基金大规模落地尚需时日。

   而且作为纾困基金来说,它并不是普惠基金,不会驰援所有存在股权质押危机的公司。而是会选择一些相对优秀的上市公司,或行业看好,企业成长性看好,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信用较好的公司。至于那些绩差公司、企业缺少成长性的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或股东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显然不会得到纾困基金的驰援。所以,纾困基金更多地解决的是局部的股权质押危机问题。因此,要从全局上解决股权质押危机问题,还是要寄希望于行情的好转,希望股市能够走出普遍上涨的行情,甚至是牛市行情。但目前股市走出持续性普涨行情或牛市行情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还很难得到全面性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寄希望于纾困基金能够尽快地落实到位,能够尽可能多地缓解个体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危机问题。并最终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基于本轮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因此,从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切实做好股权质押风险的防范工作。为此,必须对控股股东等重要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予以规范。一方面是要严控控股股东等重要股东股权质押的比例,比如,控股股东股权最高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另一方面是对上市公司及重要股东的征信予以综合评定,以此确定质押股权的价格,但最高不超过市场价格的50%。如股价涨幅较大、业绩下滑、征信存在污点的公司或股东,需要继续降低质押股权的价格,比如降到市场价格的30%以下。如此一来,股权质押的风险也就可以有效规避了。

上一篇:董明珠造芯该不该支持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