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证监会严控高送转+打击“忽悠式”重组

来源:金融时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监管合力,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严防金融风险和腐败。 就资本市场的乱象,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监管合力,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严防金融风险和腐败。

   就资本市场的乱象,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近日也直言:“有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的用高送转来助长股价投机,一些'忽悠式’、'跟风式’重组已成市场顽疾。还有的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和主营业务,但其大股东和董监高拉抬股价高位套现,超比例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市场人士讲叫'吃相’很难看,被套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有苦难言。”

   目前来看,证监会已对离谱高送转和“忽悠式”、“跟风式”重组这些市场顽疾,采取了相应措施,高送转投机游戏有望得到有效抑制,“忽悠式”重组难有生存空间。

   严格监管离谱高送转

   高送转是指送股或是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按照A股市场目前约定俗成的说法,“10转10”及以上才称得上高送转。而A股高送转游戏由来已久,首次“10转10”的送转方案为精伦电子2002年度推出的“10转10派4.00元”。而当年该公司净利润甚至为负增长。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送转在上市公司中愈加受到欢迎,从最初的“10转10”发展到现在的“10转30”。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6年报有8家公司推出“10转30”的高送转方案,推出“10转20”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8家。

   有分析认为,相较于真金白银的现金分红,上市公司更加热衷于高送转。主要源于高送转方案一经出炉,这家公司就被市场贴上了强势股的标签。同时,因为具备概念炒作的条件,主力资金通常会蜂拥而至。由此,过不了太久,推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股价就会大涨。纵观推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都经历过股价的大幅上涨。

   事实上,在刘士余喊话“10送30”的送转股之前,证监会已经给出了警示。今年3月下旬,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表示“送转股”属于公司自治范畴,但是部分“内部人”将高送转作为掩护其减持的工具,还伴生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前,沪深交易所也已发布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实施“刨根问底”问询,开展对高送转内幕交易核查联动,集中查办了一批借高送转之名从事内幕交易或信息披露违规案件。据了解,3月20日至3月26日沪深交易所共发出各类问询函件近40封,其中高送转预案则是交易所重点问询方向之一。

   具体来看,火炬电子、江苏神通等6家公司在披露高送转预案后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问询的内容则主要为高送转与公司经营规模与业绩是否匹配、与相关股东减持是否有所关联、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

   在业内看来,高送转概念股近期一直是市场的炒作热点。相关概念股短期内涨幅较大,甚至有些个股泡沫已经很严重。从严监管高送转就是在抑制投机行为,任由其发展下去、不进行监管必将祸害股市。

   “忽悠式”重组难有生存空间

   “忽悠式”、“跟风式”重组也更成为监管重点。3月24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并购重组市场出现了突击打散标的股权,表决权给他人,规避实际控制人认定回避重组上市监管的情况,目前已有9单项目被终止重组,这些重组项目共同特征是,向一方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新购买资产与原公司主营业务不符,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从严监管,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分析研判新问题,重点打击“忽悠式”、“跟风式”重组。

   今年2月份,证监会修订了再融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总体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并购重组相关法规执行,但涉及配套融资部分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在新政的影响下,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出现了明显的“双降”。

   2016年一季度,证监会审核了68家公司的并购重组事项,仅两家公司被否;而今年一季度,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0家和3家,上会企业数、过会率均出现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已重组完成的企业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有接近200家企业披露收购标的实际净利润,近30家未达到当期承诺净利润。并购标的拖累公司并表业绩、业绩补偿难兑现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难题,上市公司不得不更改业绩补偿方案或诉诸繁琐的司法途径。

   在2016年期间披露往年业绩承诺实施情况的共有154件,涉及116家上市公司。按照历年业绩承诺净利润总和与实际贡献净利总和对比来看,88家上市公司收购的标的资产顺利完成业绩承诺,完成率为75%,另有25%的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业绩未达预期。

   “业绩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2016年并购重组市场估值水平明显偏高,为支撑高估值,并购标的业绩承诺普遍偏离合理水平。此外,2015年、2016年监管对业绩承诺没有强制规定,并购双方一二级的联动炒作,进一步导致出现高业绩承诺。”华峰资本副总裁杨炳龙分析称。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逐渐加大对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带来的业绩预测不达标、大幅计提商誉减值等问题的关注。此前,上交所重点关注了南威软件对外投资情况。

   有分析认为,监管层对标的业绩承诺兑现情况的关注,目的是抑制市场追逐市场热点产生的不理性收购,尤其是高溢价的跨界收购。长城证券分析师指出,过去一年A股并购重组热情不减,2016年A股上市公司共计公告346例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交易总金额为13440亿元,与2015年的416例和交易总金额12776亿元相比,2016年的并购案例数量下降了16.83%,但交易总金额同比上升5.20%,交易规模再创新高。

上一篇:中国投资发展报告:预计全年经济增长6.6%左右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