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董少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问题

来源:和讯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由万博新经济研究院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主办的“躬行与攻坚:供给侧改革下一步怎么办?”圆桌会在北京举行。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在演讲中指出,以下为演讲全文。大家中午好,我…

近日,由万博新经济研究院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主办的“躬行与攻坚:供给侧改革下一步怎么办?”圆桌会在北京举行。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在演讲中指出,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中午好,我是证券日报的常务副总编辑,中国现在四家证券报,我们可以算是一家。

今天我报告一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的题目叫做“四个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期中国改革,核心内涵是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和引领不断更新的需求结构。我认为中国改革诉求要将化解短期难题,中期制度建设,长远预期引领统一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理性事件和务实操作。

十八大提出要到2020年,我国的改革和整体的制度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我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整体的制度性改革。

第一,金融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供给和需求是相对对立和统一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从需求侧的不平衡反映出来的。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形成了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平台偏低,国有资本在大型银行独大,非国有资本介入很少,资本市场结构不优、稳定性不足的情况,股市非常动荡,投机性比较强,存在很多的制度短板。

从外部来讲,尽管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肯定中国金融体系进步,接受中国金融参与的力量越来越大和广泛,但从总体来说质疑中国金融持续开放,质疑中国金融不断规范,质疑中国承担国际金融的心态也在一定范围存在。因此我国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满足上述市场需求和政府经济需求,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和相应的制度重构来达到共同,一个是要满足产业公司的供给侧改革,从中央到各个方面,经常讲实体经济得不到金融的满足。

第二,要满足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需求。金融机构也不满足,如果要做这个不能做,做创新也受到各种局限。

第三,要满足居民金融需求,包括工资等收入管理,日常消费的金融服务,保障性的金融服务,理财金融服务等。

第四,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求,很多人认为金融没有颜色,金融改革就是和国际接轨就可以了,它有什么市场我们搞什么市场,它有什么产品我们搞什么产品,它怎么监管我们就严格监管,但事实上任何一波金融体系归根结底是为这个国家的安全战略服务的,金融绝对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颜色的,在谋划和实施新的金融架构必须要遵循本国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的原则。

第五,满足国际市场连通和全球治理合作的需求。我认为全球化与全球互联互通有着不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从“一带一路”和东盟合作中强调互联互通比较多,全球化这三个字提得比较少,全球化是将标准定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治理模式,全球互联互通是将标准定位于不同国家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整体合作治理模式,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可能你先进我落后,也可能我这个地方有优势,而你那个方面也许有模式;中国的金融供给侧改革重要诉求之一是和国际市场相对接,互联互通,但不是要复制某一国的模式,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主义体系,也是要从需求方面找出短板加以改革。

金融改革要提供两方面的供给:一方面是硬供给,一方面是软供给。硬供给包括产权结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革,适当降低国家股的比例,扩大社会资本的持股比例,可以考虑分拆部分业务板块,允许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代之以安全性审查。不管什么资本你从事这个行业,你的治理和经营方式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安全,拿这个衡量你。鼓励中小微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行业风险指引。

二、融资结构改革。适度加快扩大直接融资的步伐,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大力发展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主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的体系,不是光是证监会来讲,大家都来讲。鼓励优质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做大做强,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建立多层次互通的债券市场。要鼓励商业银行等综合机构跨越经营。

三是产业资金的改革,无论是产业公司还是金融公司,核心是在内部。要建立健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管理班子完善内部治理和制约机制,公司管理团队要按照法律规范办事,要为全体股东的利益负责,要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金融策略,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要强化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强化其职业操守,发挥好这些机构的约束作用。产业公司自身治理比较好,是金融服务提质的基本前提。当然光公司治理内部搞好还不行。

四是要净化优化市场环境,前面很多领导都讲了,降费降税,灰色成本的问题。实体经济有吸引力资金就会过去,这是我们基本的看法,硬喊着让金融把资源让出去,或者是收缩自己的资源,让实体经济获得资金,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金融改革的软供给,第一,要务是人才和干部供给,纸上得来终觉浅,再美好的设计规划都要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实施,从一定意义上,实施比规划设计更具挑战性,组织起一批坚定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同时具备专能力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办法,并在不同层面形成合力绝非易于事,有些金融人士一谈改革眼睛向外,懒得研究本土企业产业市场和民情,复制过来一些东西。还有一些金融人士把金融当成单纯的工具,认为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为和国家的发展利益、整体安全相去甚远。

第二,信息供给,不细说了。

第三,监管供给。除了监管还包括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监测等等。包括评估机制,预警机制等等。

第四,理论供给。总体上要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部署,不是要简单的照搬,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构建正确的虚实经济观,前面我讲了很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学术用的,但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下,过于强调虚拟经济的虚,实体经济的实,实际上金融交易有虚拟性,但也有很多实体性,特别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赖实体经济的也一点也有广泛的共识。我认为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福祉,不管是实是虚都是好的,相反不能推动经济发展,不能提高人民的福祉,不管姓虚姓实都是坏的。主要的脱实就虚现象主要发生在美国,美国这种资本市场,控制全球的资本资源,为其服务,这方面我们要深入的思考。


上一篇:专家解读数字时代 称中国智能经济大有可为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