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为什么还是要谈减税

来源:经济观察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在地方财政减收、债务负担沉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的时候谈减税,是否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宣布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中小微企业新购…

在地方财政减收、债务负担沉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的时候谈减税,是否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宣布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中小微企业新购进研发设备允许税前扣除等等。上述政策预计今年约减税50亿元。如果考虑到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减税额度还会大很多。

当然,这并非我们所能做的全部。经济好的时候很少人谈减税。简单地说,企业盈利一路飘红,对税负的痛感不会那么强烈,这是原因之一。我们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增幅超过了9%,税收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财政超收收入最高的时候以万亿计。

经济有困难的时候,谈减税也不容易。这些年关于中国企业综合税负是否过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企业有减税呼声的时候争论频次也会更高。一些研究者力证税费负担之重,支持全面减税;一些持异议者坚称税负与国际水平相当,没有大规模减税的空间。说到底,企业对此可能更有发言权——税负问题绝非没有依据的“心理感受”。

我们希望换个角度谈谈。税收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回答的问题是,政府掌握的财富更多一些好,还是把更多的资金留在企业和私人手里更好?

如果说过去政府承担了太多经济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力也向政府倾斜。现在来看,天平应该更多地倾向另外一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国务院分别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资金109亿和2966亿元。这些资金本该投入已获批甚至按照进度早该完工的项目,正因如此,国务院下派两批人马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如果考虑到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一路下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疾难解,如果减税,让企业和私人手中掌握更多的财富,让市场引导其流向,是否一种更好的方式?盘活存量,这也是一种思路。

李克强总理说,只有企业活了,经济才能活。走好中国经济这盘棋,最重要的还是激活企业。一些观察者争辩,此前一些地方和领域减税未达预期效果,但这恐怕是地方执行不力,而非减税无效。佐证之一,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惠及小微企业?全国工商联最近给出的第三方评估报告说,2014年有三个省份分别只有68户次、167户次、248户次。更何况,尽管三令五申,一些地方还是存在“过头税”和寅吃卯粮的情况。

当然还有这样的疑问:经济增速徘徊,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偿债压力那么大,甚至出现吃饭财政不保的窘境。继续减税会不会触发地方财政危机?我们的理解,就减税谈减税,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本届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政府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还权于企业和市场,旨在建设“小政府、大市场”。要问的是,简政放权两年多,地方冗余机构是否得到了清理,冗员是否裁撤,地方财政是否还要供养那么多的人?

减税能够倒逼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换句话说,减税至少应该和地方政府改革同步进行。减税不会和改革形成对冲——此前也有担心,减税会激活那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否因此而中断。客观而论,那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不因为减税而活,也不因为不减税而死,因为僵死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很大程度上并非市场淘汰机制出了问题,反而是逆淘汰的存在,地方保护和不当的行政干预导致企业很难实现破产重整。

所以,不能不谈减税——稳增长不能不谈减税,促改革不能不谈减税,惠民生也不能不谈减税,减税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

 

上一篇:推出注册制呼声再起 业界再议:配套建设迫在眉睫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