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暂缓引发多米诺现象:私募欣喜中介悲伤
来源:腾讯财经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7月4日(周末),与股票市场有关的各方罕见地忙碌着。针对股市“跌跌不休”的状况,监管层拿出“杀手锏”:要求目前已获得批文待上市的28家企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对于此举,来自于市场的声音…
7月4日(周末),与股票市场有关的各方罕见地忙碌着。针对股市“跌跌不休”的状况,监管层拿出“杀手锏”:要求目前已获得批文待上市的28家企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
对于此举,来自于市场的声音各不相同。部分私募基金表示乐观,认为此举对下一步寻找项目十分有利。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IPO暂缓对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而言,又将迎来艰难时刻。
PE:有利于找项目
7月5日,一家英国基金公司告诉腾讯财经,无论暂缓还是停止IPO,对我们下阶段找项目都有利。之前股市估值太高,项目很难谈。
暂缓IPO,在历史上并不是首例。有媒体报道称,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至少发生8次,最短的空窗期3个月,最长的一次是2005年的IPO暂缓,长达1年的时间。
IPO暂缓政策,在连续三周的股市暴跌的环境下,被称作股市利好、遏制大盘股市下跌的“金牌”举措。
4日晚间上交所网站以及深交所网站分别公布了10家和18家公司IPO暂缓的公告。据公告声称因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决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已经启动申购程序的将退回申购资金。
当日,28家公司公告均表示,因市场波动较大,出于审慎考虑,发行人暂缓后续发行工作。原披露的发行时间表将进行调整。而在“救市”大招的前一天,证监会刚刚举行例行记者会表示缩减7月份IPO的发行规模和数量。
对于政府“救市”行为,华兴资本相对乐观。华兴资本认为,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最具深度广度活跃度的组成部分;监管层主导的市场化改革将取得成功并使创业者、企业与投资者多方获益,而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阶段和特色,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将长期是全球主流市场中管制程度最高的板块;资本市场将实现深刻的去中介化,资本需求方与供给方将更直接、更多点的对接;价值投资理念终将在中国资本市场落地、生根、开花,行业龙头将出现并被长期追捧,落后者将被更有效率地淘汰;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创业企业或投资者能够登顶。
针对此次IPO暂缓,汉理资本创始人钱学锋也表示,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是个扩大业务的机会。
影响企业对资本市场信心?
IPO暂缓对于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而言,又将迎来艰难时刻。
中信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向腾讯财经表示,在A股这种形势下,暂缓IPO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一方面,我们在和已经过会的上市公司积极沟通;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寻找更多项目来储备,毕竟融资市场化大方向不会改变。”他说,此时暂缓更多的是权宜之计。
“ECM(资本市场部门)受到的影响最大,并购业务相对受到的影响少一些。”他说,因为A股因暴跌导致估值下降,钱没那么活跃了,融资肯定会谨慎些,并购相应要受到些影响。
暂缓IPO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短暂损失,“可能影响三季度的财报吧,但是从更长时期来看,没有太大影响。”他说道。
曾任证监会第十届、十一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的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娄爱东向腾讯财经表示,“此次暂缓IPO对于主要是为了让打新需要冻结的巨量资金回到市场中去。至于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影响则要看到底停多久。何时重启,暂时还无法预期。”
因暂缓IPO而带来的有些影响,则是确凿无疑的。“首先是因首发推迟而带来的收入延迟,其次是市场气氛转差,很可能会影响部门企业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影响其上市和挂牌的积极性。”娄爱东说,对于中概股回归相信也会有影响。
“为那些回归和拆红筹的同事们捏一把汗。”上述投行人士也如是表示。
娄爱东所经办的IPO项目中仍有一家还没挂牌,刚过会但没拿到批文。“企业肯定着急,在会里审了三年多了。”她说。
- 上一篇:中国如果救希腊 会亏吗?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