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中美能否在恐惧间取得平衡

来源:和讯网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系主任DavidM.Lampton撰文指出,中美两国应该根据今年对话的总结文件和峰会的成果,制定出针对双边关系特点的未来战略蓝图。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系主任DavidM.Lampton撰文指出,中美两国应该根据今年对话的总结文件和峰会的成果,制定出针对双边关系特点的未来战略蓝图。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之际,双方唯有在战略利益方面取得共识,才能找到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件将承认权力分配已经改变,且比以往分散,而平衡与稳定才是中美的共同目标。文件中也将指明,两国将努力调整经济和安全制度,以反映新的现实情况,并承诺继续维持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美向来在期望与恐惧之间取得双方关系的平衡,但这种正面的平衡状态现时愈发向恐惧倾斜。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快将在华盛顿举行,恢复双方关系平衡应是对话的主题。而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往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时,此话题也必然是讨论重点。

中美对话和峰会须将重点放在战略层面,而不应一再重申己方的诸多不满,也没有必要就无关痛痒的小成就自吹自擂。

讽刺的是,尽管中美双边经济和文化关系加深,但在最重要的共同安全领域,双方关系却持续恶化。

无论在中国或是美国,形容双方关系的词汇正从“接触”转变为“威慑”,两国均视对方为主要的安全威胁。美国自二战后一直努力打造以规则为本的世界秩序,但如今认为这种秩序日益受到挑战;对于内地收紧政策,美国也相当不安。至于中国则认为其在国内的合法性持续受到挑战(“外国颠覆势力”),而其意欲重夺大国地位的努力也面临障碍。当前有很多领域都令人忧虑,例如中国与美国盟国磨擦日多﹑南海主权问题和网络罪行争议等。

近40年来,从中国的全球角色和国内情况来看,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正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哪怕进展缓慢不稳。同样,中国人也普遍认为美国朝着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毕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最终会凌驾遏制思维和政权更迭后冲动而定的政策。由于两国均认为对方“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因此双方所作的决定都是在放长线钓大鱼,行事以耐心为上,尽量减少摩擦,同时扩大合作。

然而,虽然近来中美在气候变化﹑经济谈判和军事交流方面取得有限进展,两国对彼此的看法却日益负面,针对对方的政策也愈趋强硬。其中一方若作出任何负面举动,另一方就理所当然地反击。令事情更复杂的是,中国认为自己较强,因此不太需要忍让。

事态发展至此,双方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战后以来看似自然的世界秩序已经不可持续。曾几何时,美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约35%,这个比例如今已经跌至低于20%。美国必须接纳中国在国际体系有合法的发言权;若美国抵制新机构、拒绝重新调配影响力,就会日益孤立,国力也将耗损。美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事件中惨淡收场,便是一例。显然,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将有所调整。

其次,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是尽量减少对外冲突、集中处理国内事务。之所以有这样的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内部问题众多,而且国力有限。邓小平甚有智慧,他意识到假如中国致力向外扩展,将引发邻国紧张,届时势必联同西方大国对付中国。

眼下中国需要改善与主要邻国的关系,并尽量平息海事纠纷。以往发生领土纠纷时,中国大部份时候都采取公平合理的方法与邻国寻求和解,现在对于海上领土冲突也应该使用同样的方式。而美国也不应执着于这是多边进程或双边进程。若中国以平等和非强制性的态度与邻国打交道,对美国而言这应该就足够了。

必要时,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会设法平息风波,显示出他们的领导实力。1950年代,毛泽东与越南交涉时同意调整部份岛屿主权声张,邓小平也搁置了与日本的海上争端。强大的领导者不会盲从公众情绪,更不会扇风点火。美国应该鼓励各相关国展开双边或多边会谈,个别解决纷争。中美两国也应停止虚张声势的危险军事举动。

中美两国应该根据今年对话的总结文件和峰会的成果,制定出针对双边关系特点的未来战略蓝图。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之际,双方唯有在战略利益方面取得共识,才能找到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件将承认权力分配已经改变,且比以往分散,而平衡与稳定才是中美的共同目标。文件中也将指明,两国将努力调整经济和安全制度,以反映新的现实情况,并承诺继续维持互相依存的关系。

两国也应该鼓励增加对彼此企业的投资,以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在适当条件下,将欢迎中国加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这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除了书面声明和公报,中国也需要再次向外界保证将致力于内部和外部改革。

而核心问题是:两国的国内政治环境能否造就如此高瞻远瞩的姿态?两国的国内政治竞争会否凌驾于未来的需要?


 

上一篇:国务院“重拳”稳增长 四大新工程包蓄力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