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巨头为何不签更多合同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有评论文章指出,媒体要我们相信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多得可能对经济构成小型刺激。那为何建造商没有投得更多新合同?有一种可能性是,政府和私营投资者因新近推出的公私合…
有评论文章指出,媒体要我们相信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多得可能对经济构成小型刺激。那为何建造商没有投得更多新合同?有一种可能性是,政府和私营投资者因新近推出的公私合作制条款问题而僵持不下。这意味着已批准的项目仍未招标,地方政府可能缺乏资金独力展开这些项目。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现时中国市场有很多引人注目的谜团。例如,尽管大量资金外流,甚至当美元重整旗鼓重挫其他亚洲货币时,为何人民币仍然迄立不倒?
为何一个严厉﹑恪守“中国价值”﹑禁止使用豪车的政权,会在国内股市急剧上涨之时,容许国人利用杠杆投机不劳而获?
谈到中国股市,为何中国据称正经历巨额资本外流,本年首季估计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6%?
投行杰富瑞(Jefferies)在上周的研究中注意到另一个小谜团。
如果的确有所谓的“小型刺激措施”,为何中国的基础建设巨头未有签订更多新合同?
今年首季与去年同期相比,基础建设的新合同数量下跌9%。分析师JohnsonLeung和CharlesCheng在上周公布的报告中形容情况“令人震惊”。
报告称:“媒体要我们相信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多得可能对经济构成小型刺激。那为何建造商没有投得更多新合同?"
有一种可能性是,政府和私营投资者因新近推出的公私合作制条款问题而僵持不下。这意味着已批准的项目仍未招标,而杰富瑞表示“地方政府可能缺乏资金独力展开这些项目"。
或者说得更白些:这些意在刺激经济的基础建设项目回报率存疑,建造商不打算投标,银行也不打算提供融资。如果政府想构成刺激效应,就只能由当局拨款,或强迫国内上市建筑公司配合。
企业谨慎行事可能只是真相的一半。另一半是国家发改委对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尚未真正开绿灯。看来所谓的“小型刺激”只是空谈,没有行动。
杰富瑞表示,获批的大部分是铁路项目,但未有提高该行业的资本开支。至于收费公路及其他类型的项目,获批的数目有所减少。
上周的数据显示,4月经济数据不佳,包括有消息指今年首四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长下降至12%,低于去年首三个月的13.5%。
许多券商仍然期待当局进一步扩张财政政策,至少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与此同时,当局专注于开拓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例如发展市政债券市场,以及清除问题贷款等。然而,即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慢,其增速仍比整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得多。
这可能是国家发改委不愿批准新基础建设项目的原因之一。正如杰富瑞所说:也许国家规划机构就像某些裹足不前的私人投资者,“认为经济上可行的基建项目并不多。"
政府自然已表示,意欲减少国家经济对资本形成总额的依赖。但面对增长放缓,政府似乎要低头───减息以鼓励银行放贷,并公开讨论在几个特定领域重启基础建设投资。
资本形成总额仍只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但无论是铁路还是电厂,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项目的计划支出将快速增长以达到“刺激”作用。长远来看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因为产能过剩已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短期而言,这意味着业内股票无视新合同不足的问题,或信心十足地认为情况会改变。
杰富瑞表示:“由于缺乏可持续增长的前景,基础建设的建造公司股价属于过高。"这包括铁路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中铁集团。杰富瑞认为,市场的期望过高,认为当局将斥巨资兴建铁路,由此推高相关股价。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当局最终会否转以开发住宅物业促进建设活动及经济增长?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