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复苏否取决于中国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媒体人艾伦-贝蒂撰文指出,新兴经济体的整体表现将主要取决于中国,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对刺激政策作出反应、还是进入伴随低迷增长的长期调整。但即使整个新兴市场真的复苏,也基本不可能重演前…
媒体人艾伦-贝蒂撰文指出,新兴经济体的整体表现将主要取决于中国,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对刺激政策作出反应、还是进入伴随低迷增长的长期调整。但即使整个新兴市场真的复苏,也基本不可能重演前两次大幅放缓之后出现的那种急剧反弹。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全球经济发出了巨大的摩擦声,这是新兴市场在降低运行档位。今年的一系列消息表明,新兴经济体正在录得自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长率。
当然,新兴市场以前也经受过放缓甚至崩盘的考验,而且通常都会强劲复苏。但当前局势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强劲增长面临的阻力似乎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周期性的。这说明,即便国内政策得到放松、外部环境变得更为有利,增长也仍将是有限的。不同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不同的结构性问题,但这些问题共同造就了这样一种局面:确保未来5年的增长要远比克服未来几个月的阻力棘手得多。
新兴市场的实际增长正在放缓。咨询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Economics)追踪的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的年增长率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4%,如果剔除掉2009年,则是自美国2001年的经济衰退和阿根廷债务违约以来首次低于4%。
不只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也遇到了困难。巴西仍在竭力应对高于目标水平的通胀,并努力展示财政整固以恢复政策信誉。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和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整个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增长,尽管只是通过拉低平均增长率的方式拖累的。当然,新兴经济体的部分放缓是由中国经济放缓引起的连锁反应所致,但这一事实却恰恰突显出,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中期增长前景不佳、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
正如凯投宏观指出的那样,前两次新兴经济体增长大幅放缓(分别发生在2001-02年和2009年)是需求锐减导致的产出缺口,后来随着政策放松和全球需求复苏,这种情况很快得以逆转。
这一次,并没有那么多的证据显示产能大规模过剩。新兴经济体的失业率没有大幅上升;另外,虽然因全球油价下跌,过去一年的整体通胀率大幅下降,但核心通胀率的变动却小得多。因此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出台激进的货币宽松以抵消经济放缓影响的潜力有限。
先从最大的新兴经济体说起,中国已开始放松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放缓,但此举在中短期内对促进增长有多大效果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大规模的过度投资,及其导致的供应能力过剩和企业杠杆高企。下调利率将有助于去杠杆化,但也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恐怕要花很长时间。此外,转型期间乃至转型之后,被大肆鼓吹的、所谓其他新兴经济体向中国出口消费品获得的好处,恐怕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已经波及了其余的新兴经济体: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对华出口额都在下降。但即便中国需求复苏,它也会更多地从本国经济中寻找供应,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一大外需来源将因此受到削弱。
同样,中国的产能和杠杆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它们的问题没中国那么严重。马来西亚等国的私人部门债务水平很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如果美元升值和美国利率上升推高偿债成本,情况就更是如此。尽管增长放缓、通胀持平或者下降,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债券收益率却在近几个月有所升高,这将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棘手。一段时间以来,企业盈利水平也一直不高,这意味着即便利率下降,企业想的也将是紧缩开支、而不是投资。
就新兴世界的其他地方而言,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背书,最重要的警告仍是人们所熟知的那个警告,即数年前基础增长似乎已经放缓。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扭转颓势的努力缺乏力度而且不成体系,而且,即便此类改革的步伐加快,自由化和其他颠覆性措施在短期内的影响往往也是收缩性的。
巴西继续做出坏的表率,它的政策加剧了结构性的供应面问题,导致需求面举措很难重振增长。尽管经济在放缓,但巴西看起来很可能会进一步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因为当局正竭力将通胀和通胀预期降至目标水平之下、以使外界对该国财政的可持续性产生信心。
短期而言,新兴经济体的整体表现将主要取决于中国,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对刺激政策作出反应、还是进入伴随低迷增长的长期调整。但即使整个新兴市场真的复苏,也基本不可能重演前两次大幅放缓之后出现的那种急剧反弹。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