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量宽政策及其效果
来源:上海商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利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向银行体系净投放,两次降准,规划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及万亿债务置换等,有市场分析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启动。而中国式的量…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利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向银行体系净投放,两次降准,规划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及万亿债务置换等,有市场分析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启动。而中国式的量宽政策启动,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也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及影响。
比如,4月20日的中国央行降准,不仅来得急,而且降准幅度也比以往大。因为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采取定向微调的方式,即使降准也在0.5个百分点,但这次降准却达1个百分点。而中国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当年央行分別于10月、11月和12月3次降准降息,其中一次是决定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中小型银行降准2个百分点。可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央行采取非常手段无可厚非,但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央行突然降准1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由中性转向强刺激呢?或者说是中国版的量宽政策启动呢?
现在的问题是,为何美国的量宽让正在衰退的经济走向复苏之路,目前正规划退出,而中国要重新启动中国式的量宽呢?
这不仅在于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和资产负债表增加的方式不一样,更在于当时中美两国启动量宽时的经济态势不同。美国是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则在正常增长。在后一种情况下,过度的信用扩张必然催生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或房地产泡沫吹大。所以,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无不是与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有关,无论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加大、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滑坡,还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等都是如此。
新一轮的中国版量宽政策是可能用时间换空间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或把金融体系的风险爆发推后,但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下,要保证释放出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是不确定的。如果不能够保证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那么要降低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同样是不确定的。还有,如果外汇占款迅速下降,降准也并不意味着量宽,只不过市场流动性需要补充。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