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读懂总理经济座谈会:稳增长 保就业 增效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与会专家学者透露,就业、居民收入、降耗、互联网+基础设施等健康GDP指标是总理关注的重点在当前稳增长不断发力的经济大势中,李克强总理最看重的经济指标是哪些?从他14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

与会专家学者透露,就业、居民收入、降耗、互联网+基础设施等健康GDP指标是总理关注的重点

在当前稳增长不断发力的经济大势中,李克强总理最看重的经济指标是哪些?从他14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可以读懂些许信号。

一名参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尽管一些传统经济指标不太好,但感觉总理更关心的数据是充分就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能耗下降等,这些数据都是健康GDP的标志。

4月15日,备受关注的一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正式发布,央行昨日率先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6%,低于预期。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政府将如何进行政策部署成为市场焦点。

昨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说,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

他用九个字来总结当前需要守住的经济基本盘: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

据新华社报道,参加座谈会的包括李扬(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教授)、海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刘尚希(财政部财科所所长)、汪涛(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吴晓波(财经作家)等专家学者和中兴、海尔、新松机器人、网易公司的负责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四家企业参会人士分别为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根据梳理,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已七次召开有企业家参与的座谈会,公开报道出现过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超过40人。

总理再用骑自行车比喻中国经济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砥砺前行,增速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李克强在昨日的座谈会上说。

他在讲话中特别提出,目前“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能耗强度下降”。他还提到,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行业和区域走势分化,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向好。

上述参会人士对本报表示,处在新常态和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总理关心的数据并不止于传统经济参数。“我感觉总理更关心的数据有几个,第一个是充分就业,目前的登记失业率在5%以内;第二个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仍然保持较快增速;第三个是环境改善,一季度的能耗下降很明显。”他说,这些数据显然都是GDP健康的标志。

面对眼下的下行压力,总理提出,既分析客观因素,又要找主观原因,既对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总理打了一个比喻,中国经济就像骑自行车,要看远处,眼前的问题也要看清楚,就是看远管近。”上述参会人士称,总理的信心也伴随着忧患意识,总理用农业环境做例子,强调中国经济要警惕青黄不接,要做好衔接期的工作,“衔接期这个词很传神。”

2013年时,李克强也曾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昨日的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了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有机构人士对本报分析称,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曾被李克强列为经济区间理论的“下限”标准,而增效益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经济增长和转型都有着重要作用。这“九字方针”预计将成为政府施政的主要方向。

另一名参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总理认为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结构性矛盾虽然突出,但是通过努力和优化是可以改善的。

与会者给出哪些稳增长建言

有与会专家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会上作报告时认为经济下行一大压力因素是房地产,拖累其他工业和矿业行业。

“总理询问了房地产下行对GDP拖累的具体估算,并对实际利率上升多少、最近降息降准措施出台后的变化很关心。”这名专家说。

这名专家在谈到近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楼市新政时表示,这不是救市,是政策从过去调控回归正常。

在这名专家看来,房地产行业目前在许多城市供大于求,今后一段时间会持续调整。长期来看,该行业会出现拐点,难以像过去十几年那样作为主要引擎大幅带动经济增长。不过,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会长期保持重要性,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在具体的稳增长措施方面,上述专家表示,短期内可以继续放松房地产政策,让其回归正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加大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扩大PPP,增加融资渠道。

有市场观点认为稳增长必然影响调结构速度,甚至有论调认为稳增长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汪涛对此表示,考虑到防控目前经济下行、杠杆高企、通缩压力下的金融和宏观风险,短期稳住增长十分必要,只有稳住了经济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此外,有官方人士对本报记者称,政府当前的稳增长发力点事实上都是在考虑未来的调结构方向,投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等既利当下也利长远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稳增长和调结构在许多时候是统一的。

简政放权的深入也是多赢之举。有与会学者称,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汪涛则建议,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准入,给市场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可采取降低服务业税费、降息等措施,以保持流动性充裕。

谈信息基础设施,总理插话多

李克强在会上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措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有参会人士对本报记者称,总理在会上谈到要更好地拉动内需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兴的侯为贵和网易的丁磊两位企业家都讲到,中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而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丁磊还提到资费偏高,总理这时有很多插话。”他表示。

中国经济长期动力在哪里?改革恐怕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无论从短期的增长还是长期的转型来看,改革和创新都已成为最大的动力。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用足改革创新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助力破障过坎,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李克强在会上说。

汪涛对本报记者称,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稳增长,包括风险防控方面都要依靠加速推进改革。她特别提到,目前的经济下行导致控制金融风险是最大挑战。对此,她在昨日会议上提出了一些控制风险的政策建议。

“长期来看,包括养老和医疗、简政放权、价格改革、吸引民资参与公共产品投资、服务业准入、重组过剩产能、发展债券市场、加速股权改革等方面都是改革的重点。”汪涛说这些改革都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李克强提升稳增长力度

在中国经济“一季报”披露前一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等专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中国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但从各个指标的表现来看,经济增速向区间管理“下限”靠近的趋势须引起警惕。

刘元春指出,李克强总理近期针对东北经济、宏观形势召开的系列座谈会以及多部委在各地展开的调研显示官方已感受到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未来决策层将拿出更多的政策工具来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201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多个指标中得到体现。前两个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双双回落,并创下近年新低。去年年末稍现暖意的商品房销售也遭遇“倒春寒”,年初降幅骤然放大。

李克强今天谈到了他对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一方面,经济增速、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近期表现稳定,加之中国发展拥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人们可以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必须清醒看到经济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刘元春分析说,其一是总需求放缓速度较快;其二是成本和收益双重挤压导致企业利润快速收窄;其三是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仍没有扭转。他表示,种种迹象显示,即将公布的一季度数据可能比想象中要差,“稳增长”未来需要持续发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也谈到了宏观政策重心的微调。他表示,中国宏观调控长期以来致力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但各种压力在一季度集中显现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需要“对稳增长给予相对多一些的关注”。

事实上,中国官方对于“稳增长”有着足够的政策储备。李克强此前就曾表示,由于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官方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14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再度展现了其“政策工具箱”里的内容。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措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潘建成指出,官方储备的系列稳增长政策与中国长期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要求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中国虽然再度强调稳增长,但并没有走老路。他表示,决策层的“工具箱”里还包括释放改革红利、微调货币政策、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多方面内容,但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官方将通过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避免过去粗放、普遍的宽松政策重现。

除了部署抓紧政策措施和相关项目落地,通过精准增加短板投资等手段形成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李克强此番也强调改革对于经济“破障过坎”的作用。他表示,要加码政府的自我革命,并要求各级干部振奋精神,主动作为。

刘元春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没有市场预想那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保证不出事”心态下的庸政懒政,这导致企业家跟进地方项目的速度也出现下降。

刘元春强调,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下的新阶段,类似于庸政懒政这样导致经济下行的新“病因”也在出现。针对新情况,官方需要用好各种政策工具,拿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将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内容。

 

上一篇:为何会出现“互联网+”热潮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