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版QE传言?

来源: 上海商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前不久,央行“即将推出中国版10万亿元QE”的传言,突然在国内资本市场满天飞舞。由于时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新鲜出炉的2月份多数统计数据依然令人沮丧、人民币汇率下滑程度超出汇市…

前不久,央行“即将推出中国版10万亿元QE”的传言,突然在国内资本市场满天飞舞。由于时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新鲜出炉的2月份多数统计数据依然令人沮丧、人民币汇率下滑程度超出汇市预期、欧版6000亿欧元QE正式启动之际,这一重级传言立即引发了国内股市、期市、汇市和金市的连锁式震荡,并令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经济界代表委员大为惊讶、迷惑和不解。

由于此传言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四市”形成震荡和冲击,造成业界一定的思想混乱,还对全国两会造成了干扰,迫使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立即出来辟谣,作出了“中国版QE是不实之词”的严肃澄清。然而,这一近乎荒诞绝伦传言的“余波”仍未完全抚平。

有关方面很快锁定该传言来自于社科院金融所的一位学者。压力之下,该学者连续发表微博作出“说明”和“辩解”。人们大体可判,这则引出轩然大波的传言,既有该学者出言不慎的因素,亦有部分媒体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因素。在造成“四市”震荡之外,也对国内财经媒体、学者群体乃至社科院的“专业声誉”,造成了新的不良影响。

必须指出,目前国内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下滑,是因为有三大特殊背景同时“搅和”到了一起造成的: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的持续时间远超市场预期;二是由此带来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主要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跌;三是世界经济史上体量绝无仅有的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尤其是不得不痛下决心专注于做“去剩余”、“去三高”的“产能减法”之背景。与此同时,这几年大力培育的“新经济”,总体上尚处于青黄不接之状态,也即,“新经济”的“增量”,在短期内尚不足以全部抵消“旧经济”的“减量”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前期各地政府急功近利“眼界窄”,对“新经济”“浇水施肥”过量,又新酿成了部分“新经济”(譬如光伏等新产业)“光开花不结果”的窘境。

若能明乎此,无论是财媒和学界人士,还是资本市场操盘手,即使一点都不在意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本次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当下货币政策所定基调,而只面对中国经济目前主要是“虚肿”的病态,都会认为在当前全面资金并非短缺(的确存在结构性资金短缺,但因好项目稀缺造成的放贷难也十分突出)的现状下,央行怎么有可能再次开动印钞机呢?

酿出中国版10万亿元QE的乌龙笑话,客观上还有一个“诱因”,那就是恰逢3月12日国务院批准1万亿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

允许部分地方债务置换成地方债券乃国际通例,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有差别的。第一,债务不能上债市交易,债券则可上债市交易,相当于把“死钱”盘成“活钱”;二是地方债务的债权人通常是地方商业银行,还债期限短而利率高,而债券兑付周期长且利率低,不但能缓解地方偿付本息之压力,还为地方逐步消化还债压力提供了新的腾挪余地。

照理讲,这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和债券投资者都是利好举措。可鉴于去年经国家审计的20万亿元地方总债务中,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偿付的恰好约10万亿元,部分财媒在未搞清“债转券”的内在机理和目的之前,即想当然地作出了央行要“买断10万亿地方债务,向地方释放10万亿元流动性,以帮助地方政府实现今年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的荒诞绝伦的推断。

就此次规模有限的“债转券”,只有极少数国内财媒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譬如《上海商报》在3月10日以“全国万亿地方债置换的利和弊”作标题发了社评。

剖析中国版10万亿元QE的“笑话”,笔者无意取笑谁。笔者只想说,随着金融改革之深化,资本市场新事物、新衍生品会越来越多,期待国内学界和财媒在评论和报道时慎言专业。

 

上一篇:中国金融为何要“缩短放长”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