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量化宽松为何姗姗来迟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欧洲版的量化宽松终于出台,其特点与美联储的QE3有相似之处,采取的都是半开放的操作方式。一方面,从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每月购债规模为600亿欧元,这一期间累计规模达1.1万亿欧元;另一方…
欧洲版的量化宽松终于出台,其特点与美联储的QE3有相似之处,采取的都是半开放的操作方式。一方面,从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每月购债规模为600亿欧元,这一期间累计规模达1.1万亿欧元;另一方面,如果到期后仍未达到欧央行的目标,量化宽松还可能延续。
按照欧元区成员国在欧央持股比例购买各国公债,机构债将占增加购买资产的12%,欧央行将持有8%的额外资产购买比例,共计20%的购债额度风险共担。也就是说,其余80%规模是欧元区各国风险自担的,发生债务重组时,各国政府自行兜底。
为什么说欧洲版的量化宽松显得迟缓,并不是欧洲的经济状况好于美日,反而欧洲是相对最差的,但是欧洲的量化宽松却比美国晚了六年,比日本也晚了两年。这种政策上的后知后觉、迟钝,将使欧洲的宽松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策实施的越早越容易产生效果。
除了政策实施的速度,连续性和力度也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连续性和力度都要优先于欧洲和日本。
美联储从2009年初开始实施量化宽松,直到2014年底才结束。连续实施了五年,三轮的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金融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底的4.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整个量化宽松规模超过3.5万亿美元,而且美国一直维持零基准利率至今。
欧洲央行政策的持续性非常差,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前夕就加息,事后被认为是彻底的错误,欧洲危机爆发,欧洲经济二次衰退。另一方面,直到2011年中欧洲央行才开始增加资产负债表,从2万亿欧元增加到2012年中的3万亿欧元。规模不仅比美联储小得多,而且自那以后,欧洲央行开始了逆向操作,到2014年底,资产负债表规模又回到了2万亿欧元。
再来看看日本,真正意义的量化宽松是从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开始的。日本资产负债表规模从150万亿日元用了两年时间攀升至300万亿日元,速度之快堪比美联储,但从持续时间和总力度上看仍远差于美联储。
任何政策都需要配套的辅助,货币政策尤其如此。耶伦在总结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为什么复苏比以往慢,给出的两个核心理由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支持。即便如此,美国的财政政策积极程度依然优于欧洲和日本。
欧洲在欧债危机后采取了激烈的财政紧缩政策来缓解市场的担忧;而美国则尽量推迟这种紧缩,2013年的“财政悬崖”最终也只是虚惊。欧洲财政的不统一,使得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几乎不可能。
日本的财政政策配合度也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日本经济刚刚有了些起色,2014年就马上提高消费税,使日本经济再度面临衰退,使之前量化宽松的效果大为减弱。
综合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实施的速度、力度和持续度,以及财政政策的配合度。同样是量化宽松,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美国的效果最好,日本次之,欧洲很可能是最差的。
- 上一篇:消费正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