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瑞郎升值 将通过三方面这样影响中国

来源: 腾讯财经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瑞士法郎受瑞士央行“任性”一甩,瑞郎兑欧元一度超过40%历史最大涨幅,相应的今天欧元兑瑞郎进一步下探到0.9907,引发全球避险资金涌入黄金、贵金属等市场,投行和对冲基金瞬间崩溃,但…

近日瑞士法郎受瑞士央行“任性”一甩,瑞郎兑欧元一度超过40%历史最大涨幅,相应的今天欧元兑瑞郎进一步下探到0.9907,引发全球避险资金涌入黄金、贵金属等市场,投行和对冲基金瞬间崩溃,但对中国影响几何,专家看来,瑞郎升值将通过避险资金投资汇率消费等途径绕道影响中国,留学、手表、旅游或都“负担不起了”。

避险资金涌入黄金等贵金属投资

瑞士央行上周四(15日)宣布放弃坚持了三年的瑞郎兑欧元1.20的汇率上限,并再次降息。受此影响,金融市场瞬时掀起巨浪,欧元兑瑞郎狂泻2000余点,跌幅一度近30%,而欧元跌至十一年低位,美元兑瑞郎跳水13%,至0.8426,创1971年来最大跌幅。股市中,瑞士股市暴跌8.7%,这一降幅创下自1989年以来的单日最高降幅。

但瑞士央行意外举动引发的避险情绪促使资金疯抢黄金。黄金价格在上周五便迎来大涨,顺利突破1280美元大关。今早开盘,黄金概念股在整体大盘跌势前依然大涨,山东黄金一度冲高近8%,中金黄金、潮宏基涨幅居前。

兴业证券表示,黄金反弹,继续看好。黄金反弹也不是一次性的冲击,短期受益于全球货币体系动荡的避险情绪,之后受益于欧元区QE。由于黄金没有基本面的束缚,在当前国际宏观环境和市场避险情绪的共振下,黄金、白银有清晰的投资逻辑和较为确定的投资机会。

市场分析认为,随着欧洲版QE预期的加大,欧央行资产负债表将大幅扩张,货币的价值被侵蚀,黄金的保值功能大发光芒,之前被套牢的中国大妈们或迎来解套机会。

间接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人民币虽然实行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机制,但基本还是挂钩美元,且瑞士出口占中国总出口中所占比例才0.1%左右。因此表面看,瑞郎兑欧元升值对中国直接影响很小。中国银行外汇交易员曹仁洋表示,瑞士央行此举对对人民币直接影响有限。因为人民币中间价与美元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影响人民币走势,总体影响不大。

但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瑞士央行举动从三面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加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

首先,瑞士央行此举会进一步推高美元汇率。因为,虽然瑞郎升值也意味着兑美元的升值,但瑞士央行在弃守1.2的同时,还将其现行的负利率政策进一步加强,把它给3月期银行拆借利率(Libor)设定的区间范围从之前的-0.75%到+0.25%,下调0.5个百分点至-1.25%到-0.25%。这是瑞士央行货币政策的明显放松。

其次,瑞士央行的出其不意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势必打压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在此情况下,资金将会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流出,从而加大中国的资本流出规模,带给人民币更大贬值压力。

最后,瑞士央行的此次行动有示范效应,会刺激国际游资在赌人民币贬值上更多下注。近期人民币在远期和即期市场都出现了贬值压力,“当瑞士央行都能3周前说的话不算数的时候,更多国际投资者会赌人民银行也最终会放任人民币的贬值。”这种心态之下,人民币汇率的空头力量会上升。

而对未来人民币走势,业内人士表示,将更加关注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中间价的调控。

留学、手表、旅游都“负担不起了”

瑞士央行放弃瑞郎兑欧元上限,相应兑美元也在飙升,而对直接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是直线升值。据《第一财经(微博)日报》援引瑞士留学生表述,瑞士央行的突然之举,让不少当地中国留学生“叫苦不迭”,“学费在一小时之内就涨了约3万元人民币”,甚至有学生提出延期支付学费的申请。

瑞士向来以手表制造和滑雪、旅游等闻名,此次瑞郎上涨将让他国货币购买瑞士手表的成本一下子多出一两成。且如果瑞郎对主要国家汇率继续走高,则国人去瑞士滑雪、旅游的开支无疑将进一步增加。

有业内认识预估,产地为瑞士的名表、首饰将会大幅涨价,去瑞士旅游价格至少上涨20%以上。

同时,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本月21-24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来自140个国家的超过2500位嘉宾已注册参会,其中包含1500位全球商业领袖,但就在各方代表团启程奔赴达沃斯的前一周,瑞士央行抛出的这一“重炸弹”将使下周出席达沃斯的富人和权贵们泪流满面看着支出一路飙升。估计对于外国与会者来说,此行成本暴涨15%。

本来,相比去年,今年达沃斯论坛就对派代表参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年费上调了20%,从50万瑞士法郎提升至60万瑞士法郎。而瑞士法郎周四快速升值,相当于会员费又贵了9万美元。真的是“只有土豪去的起了”。

 

上一篇:A股创纪录暴跌!后市如何应对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