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价格改革要啃“硬骨头”
来源:广州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发出新一轮价格改革“攻坚”的信号。下一步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会不会带来新一轮涨价?价格改革是不是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本期理论聚焦予…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发出新一轮价格改革“攻坚”的信号。下一步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会不会带来新一轮涨价?价格改革是不是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本期理论聚焦予以关注。
哪些价格要改?
将改革能源、交通、环保、医药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预期比较明确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将持续推进。放开社会资本投资控股的新建铁路客票及运输价格等也是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烟草收购价格、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一些生产性中介服务价格等均是此轮价格改革研究的领域。
价格改革就是涨价吗?
价格改革不等同于涨价。由市场决定价格,意味着价格涨跌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合理的价格信号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破除垄断,撬动社会资本,消费者可选的商品种类更多,能享受更好的服务,生产者对市场的反应也更灵敏。
对于与民生关联度较高的水电气等居民用价格,价格改革主要采用阶梯定价的方式,确保基本民生需求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政府放开价格是撒手不管吗?
监管本身也是改革,而且是难度更大的改革。不是政府不再对百姓负责,而是更好地为百姓负责。放开价格后,要有千军万马的力量来维护市场秩序,这对政府监管和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价格放开后,政府能不能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执法,都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价格改革要分三步走
商品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按钮”。年轻一代绝对想象不到当年连一盒火柴两分钱都是政府定价,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商品的定价权从政府落到市场手上。价格放开,市场激活,经济增长。价格放开到了今天,政府手上还有大量“存货”、“干货”,分装在资源能源、自然垄断性产品等篮子里,有的还存在“跨篮”现象,也就是双轨制甚至多轨制。
改革就像压弹簧,改革越深入反弹越大,价格改革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的改革总是沿着先易后难的路径演进,“肉”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资源能源价格涉及国计民生,改革需要稳妥,力戒冒进。而自然垄断行业早已筑起“高墙”,壁垒森严。那么,本轮价格改革的挡要挂在哪里?
第一步,对可以松手而攥得太紧、已经松手而松得不够的商品、服务、要素价格要慢慢放手。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那些可以放开而仍没放开的价格,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进一步放开,由经营者在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下根据供求规律自主定价,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充当冷面的“规则维护者”。
一些价格之所以紧抓不放或放而不开,管理者多半担心一放就乱,事实上,这种担心有时是多余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于2013年3月底呱呱坠地,运行超过20个月,其间不免有争议,总体还算平稳,渐渐被公众接受。经验同样可以复制、粘贴到煤电价格上,走出屡受诟病的放而不开的困局。
第二步,修渠引水,导之以轨。放开的是价格,不放的是规则,对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建章立制,是深化价格改革必由之路。尤其是资源能源产品价格,要充分体现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用价格杠杆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经济运行走上资源节约型轨道。
硬币的另一面,资源能源产品价格关系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价格波动触动老百姓神经,价格调整过程不能无视保民生、促公平这一面。因此,资源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掌握平衡术,须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不忘初心,改革方得始终。
第三步,不“下河捞鱼”,要盯着“捞鱼者”,不让随便“捞过界”。政府少直接参与价格制定,并非当甩手掌柜,作壁上观,而是要退位与复位并举,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和价格监督机制,强化监管力量,提高管治效能,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执法,伸出“看得见的手”来维护市场秩序。
“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是许多社会领域管理的怪圈,放开价格会不会蹈常袭故,就看管理者的监管效能与执政能力了。
“让市场定价”不止是放开定价权
新一轮价格改革,推进市场定价是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现在市场定价成为价格改革核心任务,不难发现相关领域的改革思路一以贯之,那就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扰。
价格在市场中充当着信息传导者的作用,反映着供需关系,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说明供小于求,于是就会引导社会资源向其倾斜,从而调整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而当价格被政府控制而非市场调节的时候,其信息传导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效。宏观上来看,推进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就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眼下,一些人以前一直认为不能放、放不得的价格,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化,比如成品油定价、即将放开的药品价格、浮动铁路运价等等,这本就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但在市场定价逐步取代政府定价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很多忧虑,比如药价会不会一飞冲天、油价会不会涨多跌少?这些来自民间的疑虑,其实正说明了“市场定价”背后的复杂性。“市场定价”四个字,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定价”,却没看到“市场”。其实,放开定价权只是一方面,价格信号是不是在一个健康运行的市场中产生的,这才是更加关键、难度更大的问题。推进市场定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构建市场的过程,往往一方面要破除行政垄断,一方面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还需建设透明公开的市场规则。若只放开价格而不重视市场公平,只会让行业垄断者肆无忌惮地提价,以攫取更大利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下的成品油定价虽然与国际油价挂钩,但尚无法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石油的供需情况。成品油定价要进一步贴近国内市场,势必要引来更多竞争者,减少自然垄断,否则“两桶油”不论国际油价涨跌,都可依靠调价维持利润率“坐着收钱”。放开药价也是一样,若只是放开药价,而不着力改革医院“以药养医”的收入结构,不切实斩断药品上市的寻租链条,只会让药价水分更大。理解价格改革的真实含义,必须要有更为宏观的视野,切不可就价格说价格。比如在推进价格改革的同时,国务院也宣布七大领域鼓励社会投资,电网、油气、交通等均在列,这不正是丰富市场主体、鼓励竞争之举吗?
因此,我们固然应当期待定价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了市场手中,但更应关注市场发育是否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放掉了定价权的政府,也应该从一个“定价者”真正过渡到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上来,既要督促发改委等部门真正放掉该放的权力,也需要打击不法行为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真正让一个健康的市场担起形成价格的重任来。
价格关乎民生,还需政府出手
十八届三种全会明确,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首当其冲被纳入改革范畴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以及生产性中介服务价格等。
这一消息一出,市民心里七上八下。有市民担心放开价格后意味着涨价。价格完全交给市场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的价格市场化进程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方式。
就拿市民最关心的药价问题为例,国家发改委近年来对药品进行了30多次降价,但由于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对众多企业的药品进行准确调查,很难获得企业真实的药品成本。其结果是,一方面药价虚高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廉价药供应却出现短缺。而新一轮的价格改革似乎让市民看到了希望。由于低价药品在目前的药品市场上生产企业众多,竞争充分而激烈,放开对其的最高零售限价,对于涨价并无刺激。另外,专利药、原研药、单独定价药更会因竞争的放开而拉低价格。
对于市民,最为关心的是,药品价格放开后会不会出现普涨?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有业内人士也认为,涨价的肯定远远不及迫于竞争而降价的多。而且,市场竞争使然,相反会把很多目前享受特殊优待的产品,包括专利药、原研药、单独定价药、优质优价的价格拉下来。
但是,价格放开之后的药品市场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对每日用药、期待以药价降低来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市民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价格改革成效,还期待政府在“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改革初期通过宏观调控而非管制来稳定市场,才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价格改革对生活带来的改变。
价格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也是居民生活的冷暖温度计。做好价格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只有物价稳了,民心才能稳,社会才能稳。只有物价稳了,改革才能够顺利向前推进。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