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当下股市大涨和2005年正好相反 大鳄太多大妈不够

来源:和讯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南华早报》上指出,今天A股情况和2005年正好相反。从需求面来看,中国再次进入通缩期,大家都缺钱。从供应面来看,数以千计私募基金都想让手里套着的几千家公司上市。…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南华早报》上指出,今天A股情况和2005年正好相反。从需求面来看,中国再次进入通缩期,大家都缺钱。从供应面来看,数以千计私募基金都想让手里套着的几千家公司上市。另外,通缩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迫切希望发新股筹资。大鳄太多,大妈不够。

终于有几位中国大妈跳够了广场舞,要重归股市了。她们可是整整跳了六年,才摆脱了2007-2008年股市暴跌的惨痛记忆。这些中年家庭主妇既热衷广场舞,也热衷股市投资;现在她们已经准备好再次被哄骗回股市了。当然,“专家们”早就准备用快速致富的美梦来诱惑她们。

三个月前,我在上海一个投资者座谈会上发言,有一个人站起来冲我大喊:“别管经济了,牛市就要来了。”许多投资者观望已久,早已等得不耐烦了。

他们就是本轮股市大涨的动力。总体而言,他们已经在股市赚了钱。但任何一个泡沫都需要牺牲者的奉献。过往的几次泡沫都有中国大妈的贡献,如果现在这个泡沫要维持下去(我认为不会),就需要比以往人数都更庞大的中国大妈们。

A股市场要形成泡沫,秘诀在于持久的动力。一旦升势得以维持,广场舞的队伍就会缩减。一旦市场见顶,中国大地数千个广场都会空无一人。与大妈们形成对照的是所有想要套现离场的投资者。如果太多人等不及要套现,泡沫就会破灭,市场一泻千里。大部分时候,A股市场飙升之后都以崩溃告终。

2005年至2007年,A股市场罕见地持续上涨三年,股指从1000点激增至6000点。有两大因素使然:第一,中国2004年走出通缩之后,货币供应激增,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很容易受到快速致富梦的诱惑。

其次,2007年“法人股”获准上市流通。所谓法人股,即公司或机构以法人身份持有的股票,占股票总量的三分之二。可以想见,一旦法人股全部上市流通,股市必然崩溃。

今天的情况和2005年正好相反。从需求面来看,中国再次进入通缩期,大家都缺钱。从供应面来看,数以千计私募基金都想让手里套着的几千家公司上市。另外,通缩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迫切希望发新股筹资。大鳄太多,大妈不够。

A股市场建立已经20多年,期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多倍,就算傻子也该赚了一大笔。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都赔了钱。只有采用零和策略、甚至不惜两败俱伤的投资者才是赢家。A股市场的表现差到不可思议,究其原因就在于过度投资。

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都大力鼓励投资,以免费土地、税收优惠、甚至管控工人等方法来吸引投资。一旦某地有某个行业表现不错,几百个地方政府都会在本地积极推广,导致产能过剩。这种发展模式导致GDP激增,但股市低迷不振。

另一个后果是出现通胀通缩交替周期。投资激增导致通胀。投资热潮的一部分来自对家庭变相征收的通胀税。但是,产能过剩会遏制进一步的投资,然后就会出现通缩。价格下降提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钱又回到居民手中。所以说,通缩就意味着普通人生活得更开心。

当前这轮通缩周期出现前,是一场庞大而持久的投资热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高价出售土地和物业创造了一轮大规模投资热潮,以维持GDP增速。但是,投资并不等于终端需求。

当前A股市场飙升,可能是为了帮助因通缩而严重受损的企业。即使能见效,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产能过剩行业得到的资金支持越多,通缩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

结构性改革推行不易。相比之下,还是给股市吹个泡沫来得容易。但不幸的是,后者并非可行之道。即使政府宣传机器全速开动,鼓吹大妈们入市,也还是不管用。维持泡沫的条件并不存在。

即使在经济艰难时期,股市仍有可能出现牛市,但这必须建立在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基础之上,只靠鼓吹改革可不行。首先,中国要大幅度削减税费,中央政府今后还要承受多年的财政赤字。

第二,必须有一套计划,处理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若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经营不善,财务系统必然堪忧。中国必须处理不良贷款,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企业才能实现可观盈利。而后者是真正的牛市所必需的元素。

最后,中国必须取缔不断导致产能过剩的机制。地方政府必须为所收的税费和所发的补贴负责。必须废取这些制造过剩产能的机制,否则股市不会迎来真正的牛市。

是时候让中国大妈们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了,她们不应成为官员提振GDP过程中的牺牲者。

 

上一篇:看安倍如何续写“安倍经济学”?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