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清理税收“洼地” 地方招商引资法宝又少一个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地方政府用来招商引资的法宝,又少了一个。经济观察报获悉,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清理税收优惠政策,牵头部门由税政司转为税政司、预算司联合实施。据悉,各地已在2014年上半年自行清理过区域税…
地方政府用来招商引资的法宝,又少了一个。
经济观察报获悉,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清理税收优惠政策,牵头部门由税政司转为税政司、预算司联合实施。据悉,各地已在2014年上半年自行清理过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全国统一清理税收优惠政策或将于下半年出台。
此次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只会针对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并未触及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税网税务律师事务所总裁王冬生告诉经济观察报,此次主要还是清理地方自己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并不是取消,只是到期不再执行或者不再延长。
财政部长楼继伟曾指出,中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约50项,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区市。有些地方政府或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出台“土政策”,甚至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政策“洼地”。“此次清理,可能会特别针对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而进行的税收先征后返,用财政支出方式返税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变相减、改税。”王冬生认为。
“洼地”与“高地”
不过,针对这次清理,地方也有很多苦水。
一位地方财政人士告诉记者,清理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是为了规范整理一些地方制定的违法违规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总体上看,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对地方经济是起到一种“放水养鱼”、“培植财源”的作用,通过放宽政策、减轻税负促进了地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中长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刘青是东部某省一个地级市财政局预算科室的负责人,上个月他们接到了省财政厅的要求,需要上报清理税收优惠的工作,但在他看来,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不能上台面的,如何光明正大地写出来。
刘青只好到处找替罪羊,恰好该市市辖区的一家保险公司撞到了枪口上。这家保险公司的做法是看哪个区给的优惠政策好,就流窜到哪个区,结果流失了税源的区告状到市政府,最后转到财政局协调。
刘青专门为这件事召集了4个市辖区的财政、发改、税收等部门人士,要求他们必须做到政策统一,若仍在市辖区间造成政策“洼地”将会进行处罚。最后,刘青将这件事作为工作成绩上报给了省财政厅。
刘青认为,让各个省区市自己清理税收优惠,基本等同于无效,哪个领导也不会把自己那里制造成政策“高地”。因此,他理解的“清理税收优惠”,过程是清,目的是理,清理不等于清除,清理优惠政策要遵循法治原则,对地方优惠政策进行保留、合并和清理,主要剔除违规的、保留惠民的。
但这并不是财政部想要的结果。
按照财政部长楼继伟的设想,未来要清理的区域税收优惠,一是现在已经规定的,比如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区域性优惠政策,有时限的到时限要解决,没有时限的就定时限;没有经过批准的一定要取消。二是按照中央统一规定,地方自行清理自己出台的这些政策。
在财政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改革目标中,清理税收优惠将是重点内容。财政部一位副部长就曾表示,2014年度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可以总结为“六改一清”,一清指的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
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国税总局已经开始行动。
不久前,国税总局正式公布2014年减免税统计调查实施方案,该方案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税务总局规划核算司介绍,减免税是税法规定对某一部分特定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优惠措施,主要包括税率式减免、税基式减免和税额式减免三种方式。统计调查的减免税具体包括:已申报已审批、非申报非审批的征前减免、退库减免和抵顶欠税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泽彩告诉经济观察报,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唯GDP论”的导向之下,对一些行业、开发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央税收、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纷纷出台了一些“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等“减、免、缓”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人为在制度层面制造了“税收洼地”,一些地方政府还因此虚增了财政收入。
国务院早在2000年即出台《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先征后返或其他减免税手段吸引投资,更不得以各种方式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损害税收的权威。
未来,对税收优惠的清理将以法律手段予以强化。
楼继伟指出,今后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外,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
而且在清理规范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财政部要求,违反法律法规的一律停止执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同时还要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审查、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考核问责。
王泽彩认为,长期的无序减税导致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都在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把向中央争取税收优惠视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令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差距不断拉大。同时,中国实施的结构性减税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优惠政策减税,受益主体是特定产业和区域,政府难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到维护市场统一开放,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无疑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交易成本或制度成本显著提升。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