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部企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概念,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当时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响。6月中旬的一个午…
“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概念,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当时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响。6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记者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采访了赵弘,和他就目前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进行了访谈。赵弘认为,目前中国总部经济可以概括为六大亮点。
亮点一:中国总部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赵弘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总部企业变化情况。他认为,我国越来越多的总部企业“走出去”发展,国际竞争力正不断提升,2004年我国仅有16家总部企业入围世界500强,而到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达到95家,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2位。我国总部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位次也逐步提高。2004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前10名,到2013年已经有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3家总部企业跻身世界前10名。
赵弘同时也表示,一方面是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总部多,民营企业总部少。中国内地进入世界500强的85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只有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91.8%。
二是“塔尖”总部多,“塔基”总部少。如果把跨国公司总部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在“塔尖”上,我国进入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跨国公司总部无论数量还是规模体量,与其他国家都有很大差距,仅位居全球第13位。
三是跨国指数低,资源配置能力弱。跨国指数反映了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的经济强度,是衡量海外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所居地位的重要指标。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13.98%,远低于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1.06%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7.91%的平均水平,全球影响力、竞争力有待提升。
亮点二:总部经济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突出
赵弘认为,我国总部企业的规模实力越来越强,对国民经济贡献作用十分突出。以全国500强企业为例,2013年我国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达50万亿元,资产总额151万亿元,实现净利润总额2.2万亿元。2013年纳税总额达到3.7万亿元,占全国的36.3%。
同时,总部企业对相关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如入围全国500强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总部有54家,数量占全国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0.5%,但其资产总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69.8%;而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总部企业也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计算机及通信行业有9家入围全国500强,这9家企业也是该行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军企业。其中华为、中兴2013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251件和1448件,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五名,两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6%;两家企业2013年PCT国际申请量分别为2094件和2309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五名。
亮点三:总部经济在推动全国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赵弘表示,总部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也能够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他分析认为,从2008年到2013年入围全国500强企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总部企业数量呈减少态势,服务业总部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而近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稳步提高,由2008年的41.8%提高到2013年的46.1%,提高了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制造类总部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许多制造类总部企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务,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总部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联想控股为例。2000年以来,联想控股在原有的计算机生产与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产管理、创业孵化等多种服务业务,现已形成IT、房地产、现代农业、资产管理、孵化器投资等多元化业务发展格局。
亮点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集中体现在总部企业的空间布局上
赵弘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8年起,中部和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1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GDP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27.4%和14.7%,均比2008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但这一差距仍比较明显,2012年中部地区实现的GDP仍不到东部的一半,西部也仅相当于东部的1/4。他认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各项统计表明,东部地区的总部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在全国资源配置中占据了更多资源,资本集中化程度更高,“马太效应”更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为此,赵弘建议,未来,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积极引导总部企业向中部、西部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总部企业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
亮点五: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主要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梯度
赵弘介绍,刚刚发布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13—2014》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13)”。这个报告采用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总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呈明显的梯度差异,可划分为四个能级:
第Ⅰ能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城市。
第Ⅱ能级城市: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武汉、成都、宁波、重庆共7个城市,排名为第5位到第11位。
第Ⅲ能级城市:包括青岛、长沙、济南、厦门、西安、沈阳、大连共7个城市,排名为第12位到第18位。
第Ⅳ能级城市:包括郑州、福州、太原、海口、合肥、昆明、哈尔滨、呼和浩特、石家庄、长春、南昌、南宁、乌鲁木齐、贵阳、兰州、银川和西宁共17个城市。
赵弘分析认为,第I、第II能级的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总部聚集的重要区域。从全国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分布来看,拥有全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前十位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属于第I、第II能级的城市,这8个城市入选全国500强的总部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45.2%。
亮点六:北京、上海在带动全国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特征不同
在谈到大城市作用时,赵弘表示,北京、上海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聚集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在对各自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总部—制造基地(或分支机构)”链条带动了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
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赵弘认为,北京与上海在带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北京上市公司辐射半径广,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对京津冀地区的带动作用并不突出。北京上市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通过国有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布局来实现。在北京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51%。国有上市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有垄断资源优势在全国布局,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在外埠布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与此相比较,上海上市公司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显著,但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