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在欧洲上演争夺战 海外投资大有作为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吸引中国资本的争夺战正在欧洲大陆精彩上演。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上周发布的研报来看,2013年流入欧洲的FDI金额高达2230亿欧元,同比增长25%,创造了16.6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
吸引中国资本的争夺战正在欧洲大陆精彩上演。
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上周发布的研报来看,2013年流入欧洲的FDI金额高达2230亿欧元,同比增长25%,创造了16.6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力不容忽视。
研报显示,在2013年和2012年,欧洲FDI项目数量依据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的顺序依次递减。英国、德国、法国可以说是大比分遥遥领先。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然成了这场旷日持久争夺战的重要目标。
不难看出,中资在国际市场的吸引力不断上升,面对欧元区国家的“你争我夺”,中资大可以借势而为。
中资的魅力
不少欧元区国家频频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中资何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鹞飞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概括为:“欧洲正处在经济复苏初期,急需投资拉动,对投资需要强劲。”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严重下滑,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又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一度出现崩毁的境况。尽管2013年以来欧洲经济有了复苏迹象,但危机尚未结束,而且今年年初又出现了乌克兰危机。
“因而,欧洲各国,尤其是像英、德、法,都希望采用积极政策,如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外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希望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出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黄亮雄博士如是分析。
黄亮雄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回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表现,尽管增速减慢,但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4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其中,金砖国家、尤其以中国的表现最好。中国企业也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自然受到欧洲的青睐。
数据显示,欧元区国家前两年对外投资2000多亿,但主要把资金投到了欧洲之外的国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赵俊杰看来,欧洲的龙头老大本身对自己的兄弟、邻国等伙伴国的市场前景没有信心,所以很多钱没有往自己的市场砸,反而转向中国、亚太等地。
欧洲经济的境遇反而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有目共睹,尤其在遭遇金融危机时,依然维持8%的增速更是给了国外资本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极大信心。
不仅如此,中国一向奉行“走出去”战略。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欧洲是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我国正处在“走出去”的黄金期,且拥有实力强大的优质企业,这些因素无一不使欧洲国家的目光向中国汇聚。
黄亮雄认为,近年来中资企业越来越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此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以及舆论好评。也就是说,中资企业在摸索学习中,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找到了投资欧洲、与欧洲合作的渠道和模式,这也正是欧洲对中资企业感兴趣的又一大原因。
三强争夺战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研报显示,英德法三国蝉联2013年欧洲吸引FDI项目数量的前三名,其中英国吸引到799个,德国吸引到701个,法国吸引到514个,三国之和占整个欧洲吸引FDI项目数量的51%。
这场争夺大战的主角定格为欧盟的三驾马车,即英国、德国、法国。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在德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量高达139个,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第三大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瑞士。
根据安永的调查,更多投资者在展望2014~2016年时,已把德国列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英国屈居第二,法国则名列第三。
德国之所以后来居上,要从中国和欧盟的经贸合作大局来看,赵俊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中欧贸易中,中国和德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的老大地位会有暂时变化,但无法从本质上撼动,中德一家的贸易超过了中欧贸易额的1/3,其他国家很难超越中德贸易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肖鹞飞总结道,德国的技术,德国的政治环境,德国在欧洲火车头作用,是德国吸引中资的首要因素。
黄亮雄认为,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强国,德国企业拥有高效与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汽车制造、机械工业、电子行业是中国企业最看重的行业。此外,德国超过350万家以上的中小型企业,是德国经济的基石。众多的中小企业,也为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提供了目标。
目前,中资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比较集中在高端制造业,这是德国的优势所在,也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一致,这也催生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黄亮雄补充。
再看英国,虽然现在英国的FDI项目位居欧洲第一,但英国似乎无暇为此刻的成就骄傲。安永报告显示,在中国对欧洲的所有投资项目中,英国市场只分到了19%的份额,而德国的比重则达到44%。报告着重强调,对中国海外投资吸引力的相对不足,已成为英德之间最显著差距。
据了解,英国政府已经把加强对中国等高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作为首要任务,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访英之行,确定中英在核电、高铁、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等,使中英经贸合作再进一步。
英国不论是在贸易还是在投资上,基本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准入的门槛比较低,而且开放力度比较大。赵俊杰表示,除了美国之外,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在外汇储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包括离岸金融结算等方面,英国都极具优势。
与此同时,法国不甘落后。2013年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数量达33个,高于2011年和2012年的23个和31个,中国成为在法投资的主要亚洲国家。
赵俊杰认为,法国虽然有些方面是短板,但是航空航天、制造业包括高铁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对中资的吸引力较大,中法的合作互动也是比较容易的。
中资借势而为
欧洲市场的积极争取正在向中资传递出一个信号:中资企业的实力正在提升,中资在海外投资上可以大有作为。
黄亮雄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需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惯例。当前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应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比如,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另一方面,企业本地化,切实为东道国获益,比如,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等。这是营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降低当地民众排外的对抗情绪。
中国的对外投资,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熟后疏”的脉络,即,先投资于比较容易上手和成果的行业,先投资于环境稳定、安全有效的国家与地区,再拓展到其他行业与国家;先投资于自身熟悉的行业和国家(地区),比如,中国的对外投资要多投资于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而适当减少对资源型行业的投资,然后,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慢慢扩展到其他行业和地区,黄亮雄强调。
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走到欧洲去,尤其是参与企业的并购、合作包括股权收购。
赵俊杰认为,对企业而言,并购不失为良策。通过企业并购,可以让中资企业的优势得以发挥,而且中资在欧洲的谋篇布局更能抢占有利市场,将来必有回报。不仅如此,企业并购可以深耕当地市场,使我国的制造业等后发技术能量在欧洲释放出来。
欧洲市场的贸易壁垒太多,投资门槛比想象中要高,劳动力成本比东盟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高,因而,在欧债危机尚未结束、欧洲经济开始复苏的阶段,李克强总理此次和欧洲国家谈判,也是在要求其降低门槛,为中资与欧洲的经贸合作营造更宽松的环境,赵俊杰表示。
中国的欧洲投资需要战略家的眼光,不光要看到资本的直接投资效益,更要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看到欧洲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等,看到更多可以借鉴的东西,这才是战略合作的双赢之举。
- 上一篇:十年期国债发行中规中矩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