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简政放权要减在肉上 减到部委和地方肉疼
来源:CCTV2《央视财经评论》|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提升简政放权的执行力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会议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放权”,确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权力不断的做减法,减掉的…
提升简政放权的执行力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会议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放权”,确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权力不断的做减法,减掉的究竟是什么?会给我们企业的发展带来如何的便利?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微博]、张鸿共同评论。
简政放权,减掉的是什么?如何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张鸿: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有梗阻可能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政策的前端如果说有一公里,然后政策落到我们身上有一公里,那当中可能还有一公里被拦住了,执行起来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这次会上,我看李总理举了好几个例子,然后也讲了故事。比如说他在内蒙赤峰的时候,有个市民跟他说,确实注册不用注册资本金了,我们注册公司很方便,但是当我想注册到某一个领域的时候,比如说我想注册一个粮食流通企业,发现粮食流通企业有专门的政策。不是说是工商登记,你要注册粮食流通企业,你得到粮食局来申请、来审批。所以李总理说,粮食现在已经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甚至很多地方都卖粮难了,那他愿意办一个粮食流通企业,这不是挺好嘛?为什么你们还要审批呢?
李总理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这个很可笑。有一个部门的审批设立了八年,居然没有一个申请的。我也查了半天也没查到,我也想知道这是什么,他可能设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申请,但是没有。所以这个要取消的话,我觉得倒不那么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这52项里已经取消了,不过它不着急,因为反正也没人申请,还不如看那些门槛比较高的,然后阻碍比较大的那些项,先取消它。所以说不光是这个部门,可能还有些地方,可能他在里边有一些梗阻的设置,他没有在我们一条线上。比如说我们中央一条令下来,然后到你那儿执行,他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马光远:简政放权要确实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事项上每一个具体的创业者的头上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说我们要放开审批,有很多领域的审批已经没有必要,但是一到下面去,一到具体主管的部门怎么放,就一下子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工商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放开,但是我们涉及的行业非常多,三百六十行,究竟哪一行要审,哪一行不要审。比如说办一个家政服务市场要不要审?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几乎有十几个部门要审。办一个饭馆子要不要审?这个是非常具体的。我记得前几天,大家可能在网上也看到了,突然有一个郑州市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微博,叫“郑州市西瓜办”,然后大家都吓了一跳。但是大家一下子就潜意识、下意识的说,又有一个管的部门。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什么?农民把西瓜拿到郑州去卖,是不是还要经过一道审批。事实上最后郑州市西瓜办就出来解释了,说我们不是一个常设机构,我们也不是去扒瓜农的皮,我们是想让为他服务。但是大家为什么一下子想到他是要管?所以我觉得不是张鸿讲得三公里,我觉得就是说,关键是把这个道理最后上通下达非常难,因为涉及到利益。
包括这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成三类,其中有一类叫做创业的。那么创业的企业里面说要减负。比如小微企业减税,但是这个税收减的条件又会设很多审批。比如说工厂有很多是下岗职工,或者说残疾人,那么如果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想收税收优惠,但是审批下来非常难。所以我们到一些企业里面去说,不是这方面有优惠吗?你们为什么不享受?他们就会告诉我们,说等着把这个优惠最终落到我们头上,太难了。所以我觉得要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简政放权确实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事项,每一个具体的创业者头上,我认为这是最最关键的。
张鸿:政府尽量不要去弄各种资格认证不设各种门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比如说他说的这各种办,各种办,他在那儿设个卡,可能对他是有好处的,就算没有直接的利益。我们说权力的力是力量的力,但这个力量有可能带来利益的那个利,就算它不直接带来那个利益,他在这地方设一个门槛。比如说你到我粮食局来办这个,那我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否则我连这个权力都没有了,那我可能就要被裁掉了。我的权力越来越小,我就很紧张了。我们现在改革的方向是,政府尽量不去弄这种资格认证,不弄这种门槛。
这一次李总理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叫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证,这个证很热,李总理当场问了旁边负责我们国家对外国际贸易谈判的代表,说你有这个证吗?他说我没有这个证,我没听说过。
马光远:审批的不确定性非常大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权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的很多设置非常有意思,因为以前我办过很多的审批事项,他会有几个条件,一二三四会很明确。比如说要这个证,要那个证,会告诉你必须具备了,但是突然有第五项,还有其他有关部门要求你提供的事项,这个就难了。那么,受到这种刁难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我们已经提供了五项,然后他会告诉你补充材料,但是究竟缺什么材料,哪些需要补,哪些不需要补,由他说了算,因为其他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有很多梗阻,那梗阻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不确定性非常大,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权力。
再比如说我们大学的时候,因为我们刚开始入学的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但是毕业的时候马上遇到市场经济,说你要就业了,那个时候我记得大家开始考证了,考各种各样的证。而且现在据我所知,大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可能都在考证,但是这些证有些可能是国家认可的,有些是国际的,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些部门弄的。比如说我有些朋友在银行,他说最近我在考什么理财师,理财还有师,而且还有认证。我还有一个朋友是管人力资源的,说我正在考人力资源师,我觉得像这种师真的有没有必要存在,真的有没有必要去设置。
张鸿:简政放权要减在肉上要减到那些部委和地方肉疼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我们减这个审批已经减了这么多年了,十几年来已经减了两千多项了,今天我们又说要减两百多项,但是我们发现,就是减了,然后我们企业还在说,好像没什么感觉,负担有点儿重。那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更多的减的是量,没减质,或者说你没减到肉上。你减到肉上,得让那些部委、那些地方,他觉得有点儿疼。
没有人自己愿意自己肉疼,所以你必须得用手术刀来让他肉疼,把这个梗阻给他割掉。这一次中央编办说了,这一次取消的52项,网民投票,然后网民有2500多项建议,然后他把这2500多项建议里,梳理了100项取消下放的,然后交给这边做参考,然后我们看到有一个52项出来。但是我现在并不知道,这个是按照网民建议的最想取消的前52名,还是这是各部委、各地方自己推荐上来的。比如说你这个委,说马光远你们这个部门需要减四项,然后他就把最不肉疼的减掉,所以要减这个,一定要有人肉疼,那才是有价值的。
马光远:考证到最后成为了一个产业链要减掉真的很难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社会组织本身是不是二政府。对于各种证来说,是这样的,就是一旦他得到这个证以后,可能给老百姓一个错觉,说人家都有理财师这个证,那肯定会理财。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可能他就是复习了一个星期,然后去考试。
减多少项起码不是小学数学,我们说是一个减字,实际上在整个减的过程中,你可能是很复杂的微积分计算,有很多利益他是会计算的,因为涉及的部门非常多。考证本身最后是一个产业链,有培训的,有出版书的,有职业认证的,每年认了之后,每年还得年检。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这个事真的很难。最终可能就这个事要推行,还是像我们改革的一个总基调设立的,就给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一个负面的清单。我们现在减的这些减的是正面清单,就是他们已有的权力。那么如果是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里边没有的,你就根本不用管。这样的话,我觉得整个思路可以会改变一下。
张鸿:我们有些固化的政策必须变得灵活起来要能与时俱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今天还给一个小微企业的朋友打电话,他的原话是这样,他说我希望扶持政策也能与时俱进。因为他干了很多年,他的企业是工业企业,因为很小,企业税率是3%,但是他年销售如果达到50万,那就是一般纳税人,就是17%的税,他说那我就承受不了。他说你想一想,这50万这么多年都没变,这物价都涨这么厉害了,一年销售额50万太容易达到了,所以我很容易就变成一个纳税更高的企业,压力就很大。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些固化的政策,也必须变得很灵活起来,它能与时俱进,让这些企业甘心做大,我愿意做大,愿意去加大自己的生产。可能现在他就是小步慢跑,就可以了。
马光远: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这也是一个思路上的转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大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一个大的鼓励创业的环境,它应该是大家想创业就创业,而不是有很多的顾虑。我们现在比如说有些大学生,一毕业以后可能找工作比较困难。我们说你为什么不去创业,开个网店,或者几个哥们一块搞点儿别的,现在机会很多。他们就会一一给我道来,说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困难不是说我做这个事有多大的难度,而是跟相关部门打交道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打交道?所以这一次的取消里边特别提到说,我们要把很多的审批,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也就是你先干这个事吧,你干着,然后剩下的审批,后面再来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思路的转变。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