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资源型城市不该昙花一现

来源:经济观察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曾经的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惟一过千亿的百强县,曾经让全国很多大城市居民都羡慕不已的全民免费医疗体制,曾经遍地是黄金的陕西神木县,自2012年煤炭价格下跌开始,与鄂尔多斯一样,其财富神话在…

曾经的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惟一过千亿的百强县,曾经让全国很多大城市居民都羡慕不已的全民免费医疗体制,曾经遍地是黄金的陕西神木县,自2012年煤炭价格下跌开始,与鄂尔多斯一样,其财富神话在逐步破灭。据神木县统计公报显示,其2013年GDP为925亿,较2012年的1003亿下降近百亿。其2013年财政收入为175.26亿,较2012年220.7亿下降20.6%。未来资源型城市如何破解短期膨胀带来的发展困局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神木财富破灭的逻辑大致与鄂尔多斯相同。以资源开采为单一性支柱产业,依托煤炭“黄金十年”煤价的不断上涨,当地煤矿主快速积累了大笔财富,但大笔财富并未进入煤炭上下游产业,将传统产业做实、做强、做大,而是受传统投资习惯与投资渠道狭窄所限,源源不断地进入当地房地产领域,导致房价暴涨。据相关媒体统计,从2004年低点至2012年高点神木平均房价上涨15倍左右。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快速上涨的房价和煤价不仅吸引了众多地产商到当地开发,还使外地资金投入当地煤炭开采,由于银行信贷所限,民间高利贷成为了当地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高利贷高额回报背后是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风险曝露,很多普通家庭血本无归。随着2012、2013年中国经济走软及进口煤数量增加带来的本土能源需求下降,导致煤炭价格的大幅下降,当地流动人口因煤价下降大幅流出,加上当地房屋供给量的快速扩大,房价一落千里,随之而来的是民间高利贷体系的快速瓦解。

同样是资源型城市,同样的财富破灭逻辑,难道中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泡面破灭之痛?其实不然,长期的金融抑制、国家相关金融改革滞后、当地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缺位、当地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与普通民众缺乏金融知识才是资源型城市无法避免泡沫破灭的根本原因。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存款利率低于市场自然利率,一段时间内甚至处于负利率状态,廉价资金被扭曲地补贴到了产能过剩行业与低效企业,而普通居民缺乏有效投资渠道,在利率市朝进程缓慢、货币供给量巨大的基础上,地产成为家庭投资的首眩在资源型城市财富快速累积的背景下当地房价飞涨,房价快速上涨又带动开发商大规模投资,由此当地房价大起大落就很容易理解。

其次,当地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职能缺位。在煤炭价格与房价上涨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卖地、税收等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但这部分财政收入并未得到妥善使用。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相关论述,地方政府在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大配合支柱产业的相关基础硬件、软件投入,如基础科研、物流运输、产业协调、职业技能培训等,以延长并深化产业链,同时加大当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房等方面的投入,使更多来此打工者愿安家于此,从城市打工者转为当地市民,而非只是抱着在当地赚一笔就走的心态。但由于上述投入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效果,远不如大规模兴建新城,将政府办公大楼、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搬入新城、再卖新城土地的政府经营模式短期对当地的财政、政绩影响显著,因而不会成为当地政府的首眩

再次,当地政府在煤炭企业暴富、民间借贷愈演愈烈时缺乏对企业与居民的合理政策引导也是造成目前结果的重要原因。资源初级开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企业主在获得第一桶金后当地政府应设计相应鼓励企业在该产业上下游及资源深加工方面的投入的产业政策,如对企业投入资源深加工、研发等领域投资给予税收减免等,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同时,还应出台促进人才引进的政策。而对于民间借贷的泛滥,则应及早加大其中风险宣传并推出促进企业融资的相关金融政策,使企业融资不再艰难、普通民众风险意识不再淡薄,进而减少因资源价格下降导致风险集中爆发的影响。

对于支柱产业单一、金融生态与商业环境不佳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价格上涨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这只是城市发展第一步,如不控制好资产价格则极易带来严重后果,一旦资源价格下降必定带来连锁式反应,最终将导致城市经济遭受巨大冲击。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求当地政府转变发展思路,以实业为根基,加大配合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而非主导投资无人居住的新城,同时严控资产泡沫。另一方面也需提高当地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居民的风险意识。当然,新型城镇化最终还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打破户籍限制,推出促进外来打工者市民化的相关政策,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城市抗风险能力提升的前提,如此才可让资源型城市的奇迹不再昙花一现。

 

上一篇:中国的美国国债对不上账?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