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重建难于汶川 300亿资金缺口待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4·20”芦山地震发生将近一年,四川省官方在近日表示,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开展,到4月20日,2767个灾后重建项目将基本实现全面开工。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按目前进度,年内项目开工可达95%…
“4·20”芦山地震发生将近一年,四川省官方在近日表示,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开展,到4月20日,2767个灾后重建项目将基本实现全面开工。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按目前进度,年内项目开工可达95%,2014年预计完成估算投资403亿元,占总投资的46.2%,但仍存在300亿元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芦山在总结汶川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正探索重建新模式。
300亿资金缺口
当前的重建仍面临资金缺口难题。
“4·20”芦山地震后,国家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为872亿元。目前中央安排了460亿元重建基金,四川省级财政在此基础上又筹集安排100亿元,至此财政性重建基金达到560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省副省长钟勉表示,芦山地震重建仍然有36%左右的资金缺口,近300亿的资金需要多渠道筹集。
钟勉称,主要原因来自政府平台的融资、政府负债的管控更加严格,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场化招商效果并不显著,造成筹资的难度加大。
事实上,芦山地震的灾后重建,和汶川大相径庭。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制定了19省市援建模式,重灾区60%的重点重建项目均由援建省市包干到底。
而芦山地震重建并未有外省对口援建,所有重建都是以受灾的市县为主体组织实施。目前,四川省安排了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泸州6个市对口援建雅安市6个重灾县。
钟勉称,与汶川援建方式相比,芦山的重建面临着规划设计、投资评审、项目招标、工程管理等繁多的工作内容和更繁重的处置管理要求。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芦山地震重建未复制汶川重建模式,是有宏观背景考虑,即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收入下降,汶川地震后19省市对口援建的汶川模式,并不适合芦山灾后重建。
在国家制定的重建规划中指出,“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但重建资金缺口依然巨大的情况下,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前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不应该效仿“汶川速度”,而应该对建设目标进行评估,有些不一定三年完成。
郭晓鸣认为,结合芦山地震实际情况,未来应该采取“政府、部门、企业、灾区”共同协作的对口援建机制。
40个农房自建委员会
近一年的重建过程中,芦山也在探索新的模式。
震后初期,芦山县效仿汶川的做法,组织村民议事会解决救灾物资分配矛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尽管村民议事会仍发挥较好的作用,然而统规联建、自主联建的聚居点的建设面临着土地协调难、资金筹集难,在此背景下,芦山县开始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以议事组织为基础推选代表组建自建委员会,负责农房重建房屋的宅基地划分、户型选择、资金协调、质量监管等工作。
芦山县组织部一位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芦山县已成立了40个农房重建自建委员会。作为灾后重建新“管家”,“自建委员会”通常包括质量监督组和资金管理组,委员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主要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威望较高的村民等,全县40个自建委员会成员已达260个。
芦山县黎明新村“自建委员会”主任任俊德表示,在新村调地过程中,有村民认为他家土地面积被调少了,正好有一位委员是村里的老队长,他拿出村里所有土地面积原始记录,一一对照,顺利解决这一问题。
芦山县表示,自建委员会的成立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进程,但同时也是灾后重建特殊时期的新兴产物,还需进一步探索。
2009年,汶川震后一批新建的房屋遭遇暴雨泥石流,造成了建筑和人员的二次灾害。而如何在芦山地震中避免出现这一状况,也引起了专业机构关注。
“事实上,我们希望太平镇新建的房屋更多使用木质结构。”成都一位建筑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木质结构能够更好的消化地震波,比砖混结构更加安全,但目前重建房屋的结构仍多以砖混为主。”他因参与灾后重建项目,而在一年内数次来到地震震中太平镇。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