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数据指标

资金撤离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来源:上海证券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日前,有关海外热钱撤离中国的新闻不断,这一猜测主要来自于10月份中国的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及近期人民币汇率遭遇连续跌停等信息。当然,海外热钱撤离中国是否已形成趋势目前尚难断论,但问题…

日前,有关海外热钱撤离中国的新闻不断,这一猜测主要来自于10月份中国的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及近期人民币汇率遭遇连续跌停等信息。当然,海外热钱撤离中国是否已形成趋势目前尚难断论,但问题是资金撤离中国如果真的渐成趋势,那么就有必要高度关注其对中国经济将构成的潜在影响。

在笔者看来,影响当前海外热钱撤离中国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美国经济回暖和失业率下降,海外热钱有可能会逐渐流向美元;其二是在美联储仍然维持零利率情况下,避险需求触发全球资金涌入美元及美国国债,也有动力致使资金开始撤出中国。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后者的影响较大,或者说,是金融因素而非经济基本面因素影响当前资金可能撤离中国的主要原因。

其实,境内外资金(或言流动性)流动的本质是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货币的外汇交易,这一外汇交易结果直接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在一定幅度内变动。因此,在探讨资金撤离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之前,有必要梳理与分析一下外汇占款等因素对国内流动性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从目前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10月份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6万亿元(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下“外汇”项,与外汇储备有区别),比上月余额减少了893.3亿元。至于央行为何要购买外汇,主要是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只好不断买入透过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海外热钱等渠道流入中国而形成的“外汇”。

问题的核心是央行拿什么去购买外汇?据目前观察,央行只有拿储备货币(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一栏)才够得上不断增长的外汇规模。在此,储备货币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货币,由货币发行(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央行票据)与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组成。也就是说,央行是通过不断动用基础货币来购买外汇的,即因购买外汇而需要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这一对冲操作的结果就形成了所谓的“外汇占款”。

从10月份央行数据看,目前央行的外汇占款余额(23.296万亿元)要大于储备货币余额(21.28万亿),如果再结合10月份81.68万亿元的广义货币(M2)数据进行计算后测算,当前的货币乘数大致介于3.7-3.8倍数之间。由此推论,基础货币能够创造的国内流动性规模占目前M2的比重超过了90%。由于目前外汇占款余额要明显大于储备货币余额,据此又可间接得出一个重要推论——当前国内的庞大流动性主要是由外汇创造的,或者说,外汇占款余额已成为支撑当前国内流动性的根本性基础。这就是为何说资金撤离对中国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现在,可以考虑分析资金撤离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如果资金撤离中国的话,就意味着央行必须不断买入人民币的同时卖出美元等外汇,结果是导致等量的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不断减少,在货币乘数效应扩大下,国内流动性也会趋于不断紧缩。这种收缩的结果将使房地产、艺术品买卖等资产价格泡沫遭遇重挫,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当前国内宏观调控,如严厉的房地产调控。道理很简单,流动性的突然消失,必然导致依赖于被动膨胀起来的流动性所支撑的高资产价格缩水,进而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

确实,鉴于巨额的外汇创造了目前国内的庞大流动性,也使得国内宏观调控很难控制这一“去流动性”进程,这一进程是否已经展开或才刚刚开始,尽管目前还难以断论,但仍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资金撤离对中国将构成的巨大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积极应对。首先是可以通过不断降低已高企的国内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因资金外逃所形成的流动性紧缩;其次是可以通过有条件地加强资本管制,如采取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诱发国内投资移民风潮;再次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外汇形成的制度性漏洞。

由此可见,当外汇占款等因素创造了当前国内的庞大流动性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易控制当前流动性的境内外流动,从而对未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上一篇:欧元区相关评级仍存下降风险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资金 撤离 中国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