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看变迁广西:红星耀桂北 湘江多变迁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北部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3万多红军将士长眠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同留下的还有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过广西,经历了长征以来最悲壮、最关键的…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北部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3万多红军将士长眠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同留下的还有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过广西,经历了长征以来最悲壮、最关键的战役——湘江战役,翻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以损失过半的代价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伟大转折提供了契机。
红军长征过广西,使壮乡儿女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是人民的队伍,对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未来充满了新希望。
路通寨富招来了上门女婿
讲述人79岁老党员黄宝贤地点龙胜各族自治县白面瑶寨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龙胜不乏特色鲜明的长征红色符号,如“红军楼”“红军风雨桥”“龙坪侗寨红军军委旧址”“平等侗寨红军军委旧址”等,这些红色烙印早已深深植根于龙胜各族人民的心中。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桂林兴安、资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进入龙胜东北部,途经江底、泗水等5个乡45个村。在泗水乡白面瑶寨的半山坡上,有一块指向天空、形似龙舌的岩石,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岩”。据说,当年红军路过此地,向寨里的瑶胞们介绍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民族政策,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并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的标语。
79岁的黄宝贤是寨子里最年长的一位党员,更是几代交通变迁的亲身经历者。据他回忆,当年红军从资源来到白面瑶寨再辗转龙胜,就是沿着龙资河(即桑江)河岸上的一条小路行进的,而现在的144县道,也就是在这条小路的基础上建成的。“我小的时候还没公路,到县城卖米卖鸡蛋都是挑起担子走路去的,来回要整整一天。”黄宝贤说。
桂林解放后,公路慢慢修建起来。几十年来,白面瑶寨经历了从牛车、自行车、每天一趟班车再到如今车水马龙的更迭。“现在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我要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多出去走动走动,不然就真的跟不上时代咯!”黄宝贤感慨。
近年来,龙胜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对白面瑶寨投入旅游开发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并实施进寨道路的扩宽、降坡和路面硬化等21个项目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寨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提升该地旅游价值,发展红色旅游项目。“以前走路上山要半个小时,现在路通了,几分钟就能到寨中心。经济发展搞上去了,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去年一年,我们就招来了22个上门女婿。”白面瑶寨村委会副主任龙回娟笑着说。
在龙胜县,像白面瑶寨一样有着长征历史印记的村寨还有很多,该县积极借鉴白面瑶寨的成功经验,以旅游项目为抓手,以交通发展为保障,带动全县更多村寨的经济发展。在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项目的支持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龙胜沿线旅游业及农业的发展,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老山界脚下毛竹不再等雨江中游
讲述人70岁老党员赵和年地点兴安县华江瑶族乡
从千古灵渠河畔的古城兴安驱车出发,经过50余公里、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位于桂林市兴安县西北部的华江瑶族乡,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笔下的老山界脚下。
《老山界》一文中曾对红军途经老山界有过这样一段描诉:“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今老山界脚下这个少数民族山乡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沉淀的红色文化,成为广西北部耀眼的一颗明珠,而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生土长的瑶乡老党员赵和年今年已是古稀之龄,世代都居住在华江集镇上,当年红军长征下了老山界后都经过他家的门前。
“解放初期,整个华江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交通运输工具还是马匹。”赵和年说,他在自家门口经常看到马帮拉着货物走过,而过了集镇马帮就要上山,经常发生马匹从山上摔下悬崖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赵和年门前的那条路,从羊肠马道变成了土石公路,又从土石公路变成了四车道的乡村沥青路,现在,那条乡村沥青路已经变成了数十米宽的滨江景观大道。
据兴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建开介绍,“十二五”以来,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华江瑶族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2014年春,华江瑶族乡最偏远的瑶族山寨黑洞江修通了20余公里的水泥路,原先黑洞江的村民到集镇赶集,走山路需4小时,如今仅需半小时。
华江以竹闻名,是整个华南片区最大的毛竹生产基地。赵和年说:“以前没通公路时,拉毛竹的车进不来,上好的毛竹只能慢慢腐烂、坏掉。如果想要伐竹就要盼着下雨,下雨后江水上涨,才能把毛竹扎成竹筏状,沿着江水一路漂到下游通公路的地方,再由人工拉上岸装车。”
通了路,曾经“万根毛竹江中游”的壮观场面难以再现,运输环境的改善,让深山中的毛竹变得更有价值。“以前毛竹再多也难运出去,几块钱一根都没人愿意来收。现在运输方便了,不但可以大量外销,乡里人也纷纷建起了竹产品加工企业,毛竹的价格已经到20多块钱一根。这几年,乡里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小洋楼,许多人还买了小轿车。”赵和年颇自豪地说。
据了解,兴安近年来的交通发展令人欣喜不已。截至目前,全县所有的通乡公路均改建成了沥青路,98%以上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超过95%的自然村完成了通村公路及村内道路的硬化工程。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兴安县的交通状况,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湘江战役旧址成了湘桂旅游“桥头堡”
讲述人65岁老党员唐新春地点全州县凤凰镇
在桂林市全州县凤凰镇凤凰嘴渡口,早已没有了曾经的硝烟战火,只有湘江河水低颂吟唱,缅怀着英魂。沿江过渡的群众,几十年来都靠着那钢丝绳摆渡的船舶,往返于湘江两岸。由于原渡口码头过于窄小,凤凰嘴渡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扩建为混泥土结构码头,只在渡口西岸竖立着凤凰嘴渡口旧址纪念碑。如果没人指引,谁能想象82年前的此地,正是中央红军向西突围中“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湘江战役的战场。
全州县地处湘江上游、湘桂走廊北端,有“桂北门户”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红军长征过全州,在全州的现有18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全州县城以南14公里的觉山铺,是湘江战役中的战略要地。当地的老人说,当年的战役十分激烈,2000余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现如今,这里已经修通了南通桂林、北达湖南的322国道线(即桂黄公路),在桂黄公路旁修建了觉山阻击战纪念碑,凡知道这段历史的过往行人都会来此驻足悼念。
谈起全州交通的巨大变化,凤凰镇大坪村委樟树脚村的老党员唐新春感慨万千:“就拿经过我家门前的绍水至大洲公路来说,这条路几十年来一直是砂石路,以前这条路有两类人走不得,一是孕妇,在路上就怕颠下孩子;二是急诊病人,等慢慢颠簸出这条路,就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现在新路通了,以前骑摩托车去大坪渡口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
唐新春说,如今的湘江战役旧址,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屏山渡口已于2009年修建了预制水泥屏山大桥,大坪渡口早在1988年就架起了石拱桥梁。曾经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地方,基本上都修建了村级水泥路或沥青路。
如今,湘桂高铁投入运营,全州县正式跨入“高铁时代”,从桂林乘坐高铁抵达全州仅需1小时,全州已完整地融入桂林高铁圈。背靠桂林旅游名片,两地水土相连,完全可以对接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抱团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湘江的历史。
目前,全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红色旅游开发的“引擎”,以“对外连接畅通、出入县城便捷、乡镇之间循环、绩效整改惠民、兼顾产业发展”为目标,实现了农村路网建设大突破。今后,全州将继续以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根本,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差异性旅游。同时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和桂北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力争到2020年有3条以上旅游精品线路纳入大桂林旅游圈,由线到面将该县打造成为湘桂旅游的“桥头堡”。阡陌变通途的美好愿望,如今在全州大地上正逐步成为现实,交通闭塞的历史将不复存在,全州经济发展正借“路”腾飞。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