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场针对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事企不分弊病的“革命性”改革已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悄然展开,这项改革今年将走向深入。从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入手,这项改革涉及公路建设的投资、建设、经营全…
一场针对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事企不分弊病的“革命性”改革已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悄然展开,这项改革今年将走向深入。从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入手,这项改革涉及公路建设的投资、建设、经营全过程,而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其核心内容。
从2007年山西省第一条以BOT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晋侯高速公路建成开始,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创新改革的步伐就没有停歇。然而多年来“政府色彩”过浓导致体制机制僵硬,许多改革并未真正放开手脚。
“转型发展是我省交通运输行业一场革命性持久战、攻坚战。”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李正印在3月1日召开的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指出:“当前,交通建设资金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筹资难度加大,特别是交通债务持续增加,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转型就没有出路。”
2014年,为化解交通系统债务、优化结构,省交通运输厅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防范风险、化解债务,改革创新、走出新路”的思路,加强债务风险管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全年筹资总额达883.65亿元,表外融资利率由上年度平均10.46%、最高12.99%控制到了8%以下,既保证了建设资金不断链,又以项目贷款置换短期贷款、以低利率贷款转换高利率贷款361.87亿元,减少利息支出8.67亿元。
与此同时,从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入手,省交通运输厅明确,新建项目原则上采用BOT方式建设;确需政府投资的项目,依托现有公路管理机构建设管理;对建成通车的项目,建管处逐步整合;对在建项目,建管处从严管理。去年,我省共撤销、整合、移交高速公路建管处9个。新开工的3个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项目,全部由项目所在地高速公路公司组织建设,没有组建新的机构。
在此基础上,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省交通运输厅主动开放投资市场,专门拿出30个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项目纳入省政府46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目录,公开招商引资。晋中市专门设立交通投资公司,推进交通建设投资体制改革。阳泉市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改造了多条干线公路。省交通投资集团、省路桥集团、省交通投融资集团、省交通设计院、省交通监理总公司采取BOT、BT、受让股权等方式投资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破行政垄断,向市场主体开放,引进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成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向市县下放权力,更好发挥市县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撑力量,打造山西交通运输发展升级版。”2015年,这一改革将向纵深挺进。
路径一:加快推进交通企业及高速公路资产债务重组改革。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去年积极争取将此项改革列入全省转型综改试验专项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交通企业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今年将着力抓好省交通投资集团、省高速公路集团、省路桥建设集团资产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高速公路投资、建设、经营市场主体;分批逐条推进政府还贷高速公路权益转让,力争用2-3年时间,全省经营性高速公路比例提高到60%,高速公路政府性债务下降60%。
路径二: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现有高速公路建管处的整合,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注重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职能清晰、规范有序的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新体制。
路径三: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推动建立规范的支持交通发展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采取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推进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鼓励植入PPP模式,收回投资用于新的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债务重组,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防范债务风险。
路径四: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政事分开;积极探索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