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秦公司炼铁事业部向高炉顺稳要效益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作为钢铁生产的“龙头”,高炉长期顺稳是关系到炼铁生产,乃至整个钢铁生产线效益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钢铁企业的关注。首秦公司炼铁事业部一高炉作业区职工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始终把保证高…
作为钢铁生产的“龙头”,高炉长期顺稳是关系到炼铁生产,乃至整个钢铁生产线效益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钢铁企业的关注。首秦公司炼铁事业部一高炉作业区职工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始终把保证高炉顺稳作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钢铁行业处于“冰冻期”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更是以加倍的努力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向高炉顺稳要效益,使高炉实现了长时间顺稳运行,11月中下旬开始,高炉焦炭负荷达到5.60,燃料比494千克/吨,创出近年来最好水平。近日,记者走进首秦公司炼铁作业部一高炉作业区,看到职工们“稳”字当头,挖潜创效的奋战场景。
向“稳”要效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由于一高炉处于炉役末期,原燃料品种冗杂,质量多变,入炉品位降低,这些都给首秦炼铁人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深知,高炉生产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高炉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良好的技术操作水平是保障高炉稳定顺行的前提。“必须全力适应原料变化,要用高水平的操作,全力保证高炉稳定”,炼铁事业部副部长刘国友发出总动员,一高炉作业区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作业长王凯冲在最前面。别看王凯年纪轻,但技术水平却十分了得,曾在“马钢杯”第六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炼铁工第十一名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面对艰巨任务,王凯带着身边的技术人员积极对标找差,向先进企业学习,突破固步自封的技术屏障,不断改进操作技术,提高对高炉稳定生产的掌控能力。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注重数据和操作经验的积累,积极摸索经济炉料下的冶炼规律,在吹透中心、活跃炉缸的基础上,改善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在高炉操作上,他们结合原燃料条件与操作炉型特点,适时适量调整矿批、负荷,降低焦比。11月下旬,作为衡量高炉生产重要指标之一的矿批达31.8吨,为一高炉历史最大矿批。他们还创新装料制度,采取边缘大平台、中心小漏斗的料面形式,煤气利用率由年初的月均43.12%提高到46.18%。吨铁成本实现大幅降低,高炉运行状态达到2010年以来最佳水平,真正实现了“买得来、吃得进、稳得住”的炼铁生产方针。
高炉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顺稳的运行状态也无从谈起。王凯深知这个道理,他主动创新管理,在筑牢基础上狠下功夫。他在作业区实行“两会”制度,即,“班前会”由工长组织,“班长会”由作业长组织,并邀请设备专业、维检人员参加,传达生产经营形势、工作重点难点、安全环保要求、TPM活动计划等相关内容;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定点跟踪,集中解决。生产过程也力求细中有细。作业区要求各岗位紧盯成本,在工长碱度校核表格中新增成本计算表格,设立兼职成本核算员,与原燃料管理专业每周沟通后及时更新原燃料单价,每一次原燃料结构调整都以成本为导向,牢固树立职工成本意识。结合首秦公司正在深入开展的TPM活动,面对高炉生产场地庞大、设备分散,开展TPM活动难度较大的实际,王凯和作业区人员一道,主动出击,加大除尘管理力度,在炉前有效利用轴流风机,开口后、堵口前都实施打水抑尘,停送风过程也更加注意烟尘控制。对于一些老旧的除尘设备,作业区职工自己动手,开展石棉布堵漏、渣沟加装烟罩等设备改造,有效改善了除尘效果。
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应对挑战,成为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为提高劳动效率,炉前清渣取消了外包作业单位,炉前工的工作量增大了。面对职工中出现的畏难情绪和思想波动,作业区利用各种会议、“一对一”谈心等方式为职工分析形势,调节职工心态,确保了工作交接稳定。今年7月份,作业区仓下岗位实行操检合一,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为实现仓下与上料主控的有序配合,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处理,作业区将仓下职工请到主控岗位上来,让他们真实感受了解高炉上料过程、高炉冶炼基本原理,对生产关键点有了清晰认识,实现了仓下操检合一的顺利过渡。在今年的一高炉中修中,作业区职工主动请缨,依靠自有力量进行扒料、清理热风环管工作,取消外包外委,圆满完成了中修任务,既节约了费用,又锻炼了队伍,提振了士气。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