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是否已开始新一轮的变局?
来源:网络|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3年,曾有“A股亏损王”之称的华菱钢铁,以全年减亏近32亿元的业绩,实现惊天大逆转!此时,庞大复杂的华菱钢铁正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推到正轨上,其呈现出的破茧化蝶之势,令无数人遐想…
2013年,曾有“A股亏损王”之称的华菱钢铁,以全年减亏近32亿元的业绩,实现惊天大逆转!此时,庞大复杂的华菱钢铁正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推到正轨上,其呈现出的破茧化蝶之势,令无数人遐想:长期萎靡不振的中国钢铁业是否已开始新一轮的变局?世事难料,在华菱钢铁实现扭亏为盈的背后,人们惊讶的发现,一场钢铁行业大洗牌已悄然冒出了苗头:野心勃勃的华菱钢铁正牵手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欲争霸中国汽车板市场。作为后来者,他们的目标直指宝钢!
在南方特有的红土地上,一片天蓝色的厂房正拔地而起。
尘土飞扬,机器轰鸣,一根长长的输气管道几乎横跨整个2000亩的厂区,大大的“VAMA”标志十分显眼。
人们能强烈感受到这里热火朝天建设的节奏。窗明几净的控制室里,技术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调试设备,在办公楼与厂房之间,接送客人的商务车来回穿梭,操着各国语言、肤色各异的工程师从厂房里进进出出。在厂区周围,三条公路和一条铁路正飞速地建设,“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心态,让每一名公司员工都为能拥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兴奋不已,当然,令他们引以为豪的“中国速度”也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里,就是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VAMA)的生产基地,距一场盛大的投产仪式,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此时,在距离汽车板基地仅11公里外的涟源钢铁集团,汪俊正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十年了!曾经,作为全国十大钢铁集团之一,当华菱高调宣布进军汽车板的时候,各路竞争对手无不侧目、忐忑。可如今,华菱迟到了太久!
就在前几天,占国内汽车用钢50%以上市场份额的宝钢股份,已连续两个月全面下调钢材产品出厂价,作为“钢市风向标”,宝钢的行为无疑揭示着中国几大汽车板巨头,已开始了价格战。有谁会在乎竞争对手多了一家,或少了一家呢?但从当上VAMA公司董事长的那一天起,汪俊就深信,后来者华菱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就算前方阻碍重重!
黑马华菱华菱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深处中国内陆,湖南省缺煤少矿,钢铁工业必需的焦煤也极度缺乏,再加上不具备港口优势,高昂的原材料运输成本,让省内的钢铁企业从一开始就在起跑线上败下阵来。
1997年年底,湖南三大钢铁企业——湘潭钢铁、涟源钢铁、衡阳钢管联合组建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完成了中国钢铁史上第一次区域重组。虽然重组后的华菱产量仅有200万吨,三个全资子公司一个微利、一个潜亏几亿元、一个即将关门停产,但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让华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想在中国钢铁工业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华菱的发展与一个叫李效伟的人密不可分。1998年,李效伟从湖南省冶金企业集团调至华菱,次年担任集团董事长,开始在集团内部力推产业和金融相结合的路子。
在管理上,华菱推行二元分层式管理。母公司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专注于资本运作。通过整合三家全资子公司的部分优良资产,成功组建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便以骄人的业绩登陆A股市场。各子公司则以生产经营为核心,实施“产业位势”战略,向板、管、线等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各自的专业化经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菱管线整体上市的过程中,它通过陆续收购、重组集团公司资产,创造性地开辟了企业渐进式整体上市的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主体资产的一体化运作,符合现代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并最终消除关联交易,这种独创的“华菱模式”屡屡被后人模仿。当时,业内对华菱的评价至今令汪俊印象深刻:华菱在区域重组上确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的确,从华菱集团持续膨胀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华菱迎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代”。
从1997年到2004年,华菱集团资产总额由117亿元增加到270亿元,钢产量从236万吨提高到713万吨,利润由3600万元提高到23亿元,而2004年,其钢材出口83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销售收入更是高达262亿元!那时,市值已达80亿人民币的华菱管线,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线材、无缝钢管、螺纹钢和铜盘管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小口径无缝钢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华菱也凭借集团830万吨的总产能跻身全国十大钢企的名单!
突然壮大的华菱集团,如一匹黑马,令竞争对手胆寒。
引“狼”入室然而资本市场骄人的战绩,并没有让李效伟十分开心。他知道,虽然集团靠创新、靠改革、靠资本市场发展的还不错,但产品却始终以钢筋、线材和棒材等低端钢材为主,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低端产品几乎毫无抵抗力!
李效伟所担忧的事情,终究还是在2004年发生了。那一年,国内钢铁行业投资达到新高潮,在本已过剩的建筑钢材领域又涌入了一批小企业。当年国内增加的钢产量比排名世界第五的韩国还多出200多万吨,钢铁原材料市场极为紧张。进口粉、块矿价格上涨了18.6%,焦煤价格更是番了一倍,华菱产品受到严重冲击,其中型材的毛利率比上一年下降了14.28%!严峻的形势震动了华菱集团的高层,在后人看来,当时紧急召开的一次务虚会,成了集团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公司高层一致认为,要生存,产品必须要向中高端进军。但问题是,一旦进入板材领域,华菱的竞争对手就不再是当地小钢厂,而是宝钢、武钢等一线钢企,华菱之前薄弱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可以与之抗衡吗?如果让华菱将未来的侧重点放在产品竞争上,之前的二元分层式管理还能适应整体架构吗?
此时,在一线钢企行列,宝钢已率先在高端板材领域展开了大手笔布局。为了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材料,2004年4月,宝钢与哈默斯利合资的宝瑞吉矿山公司在澳洲正式投产,保证了宝钢在未来20年内每年获得1000万吨优质铁矿石。之后,它又先后与一汽、上汽、东风、米其林、格力等公司签订总体战略合作协议,在钢材技术联合开发、新产品技术合作、供应链增值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同时还与新日铁、安塞乐共同出资设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专业汽车板生产企业……巨大的差距,华菱只能望其项背,但换一个思路,如果华菱能跟宝钢、武钢等一线钢企合作,是不是就可以尽快缩短技术积累的过程,实现腾飞?然而,热脸贴上冷屁股,当时国内钢铁企业管辖关系复杂,既有中央企业,又有省属市属企业,复杂的利益冲突给资产重组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逼着”华菱找一个国外合作伙伴。
华菱要引入外资钢企的决定,遭到了一片反对和质疑。尤其是一些一线钢企,认为华菱就是一个搅局者,若引入了一个全球巨头,岂不是会分食自己的利益?但是华菱的举动却得到了众多中小钢厂的支持,“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第二梯队必须要勇于找到自己的出路。
起初,湖南省发改委规定新股东的股份只能占30%以下。虽然浦项、塔塔、美钢联都跃跃欲试,但最终还是因股份太少、不能发挥影响,纷纷对华菱失去兴趣。基于此,一年之后,湖南省政府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出台了新的政策,并鼓励华菱:胆子可以更大一些,完全可以做并列大股东!
米塔尔垂涎中国市场已久。从1995年起它就在北京、广州和乌鲁木齐设立销售办事处,通过这些办事处,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钢铁进口商。据统计,2004年米塔尔为中国提供了超过200万吨钢材!擅长并购的米塔尔,在熟悉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也频繁地和中国钢铁企业接触。由于中国对钢铁行业国有资产严格控制,它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放在了管控较松、被地方政府控制的二线钢企。宣钢、邢钢、邯钢、包钢、本钢和八一钢厂等无一例外的成了它的潜在目标。湖南省政府的新政策出台没多久,米塔尔瞄准时机、率先行动,很快就对华菱做了尽职调查。
华菱与米塔尔的谈判自2004年8月正式启动,双方在谈判桌上围绕股权和价格展开一轮又一轮博弈。终于,2005年1月14日,米塔尔钢铁公司董事长拉克希米?米塔尔与李效伟代表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菱集团将持有的华菱管线6.56亿国有法人股转让给米塔尔钢铁公司。双方分别持有公司总股本的37.17%,并列为华菱管线第一大股东。这宗总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收购案,成了当时外资购并A股公司股权交易额最大的一笔,被业界称为“中国钢铁业里程碑式”的收购。值得一提的是,在入股华菱不久之后,米塔尔斥资4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国际钢铁集团,从全球老二一举跃升为全球最大,因此,与华菱的这一联姻也被誉为“世界最大钢铁企业和世界最大钢铁大国的完美结合”。
在与米塔尔签署的协议中,除股权转让外,战略合作是最重要的内容。那时,华菱60%的矿石依赖进口,价格很不稳定。于是双方在协议中规定,米塔尔把华菱管线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每年向华菱管线提供300万吨以上直供矿。若按2005年直供矿大幅度涨价后,贸易矿与直供矿每吨约19美元的价差测算,华菱管线一年降低的采购成本就高达5700万美元。在技术方面,米塔尔将向华菱逐步转让板、管、线等附加值品种生产及深加工等技术,并互相代销对方产品,只收取少量的代理费。米塔尔全球4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将为华菱的海外拓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华菱与米塔尔的合作相当于在钢铁行业内放了一颗原子弹,不仅震动了一线钢企,也在国资委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而最后,为保护中国钢铁工业,国资委对外资成为并列大股东的事情提出了质疑,迫于压力,米塔尔的股份只能调整一个百分点,降为第二大股东。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对华菱而言不算什么,但是对米塔尔来说,它从来没有并购过自己不控股的企业,怎么行权、怎么合作都无从下手。在现在看来,对华菱失去控制力的米塔尔其实为双方接下来的合作埋下了隐患。
从年报上看,合资之后的前几年,华菱确实有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华菱上马了热轧薄板、精品线材、高压锅炉管、油管等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出口钢材93万吨,出口创汇5亿美元,在国内钢铁企业中位居前列。2006年是公司新产品开发力度最大的一年,华菱与米塔尔在六大产品技术领域的合作已全面展开。在高强度船板F40和冷轧电工钢的开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外,还开发了镀锌板、家电板、汽车大梁板、大口径石油专用管、高钢级石油专用管等近百个品种牌号的新产品。板管比达到了50%,“双高”产品比重也达到了70%以上。紧接着,华菱又与米塔尔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汽车钢板、电工钢、不锈钢三项钢铁生产技术领域展开合作,为华菱迅速跨入一线钢铁企业行列奠定了基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短短三年时间,眼看着华菱就要跻身第一梯队,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已感受到世界钢铁业快速整合带来的压力。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