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多措并举 迎战钢铁“寒冬”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初以来,国内市场钢材需求不旺,钢铁生产仍保持较高水平,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局面未改,价格低位运行,库存水平上升,钢铁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虽然行业“寒冬”依然持续,但…
今年初以来,国内市场钢材需求不旺,钢铁生产仍保持较高水平,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局面未改,价格低位运行,库存水平上升,钢铁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虽然行业“寒冬”依然持续,但钢铁企业降本增效、探寻利润增长点的热情不减,一些企业在第一季度的生产经营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个中“亮点”请关注本期《要闻》版。
首钢京唐优化产品结构增效益
本报讯 3月份,首钢京唐公司推进产品产量完成45.3万吨,超计划1.6万吨,推进产品比例达到64.6%;推进产品增收完成1.43亿元,超计划3491万元,增利完成9523万元,超计划3856万元;产品结构增利3640万元,超计划1141万元;整体合同兑现率达到96.4%,重点客户整单兑现率达到90.3%。
3月份,该公司制造部本着“先算再干,干中再算”的原则,以实现优化产品结构增利为目标,重点围绕产品开发、产品结构优化开展产品推进工作。他们结合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情况,测算产品结构增利情况,指导推进产品月计划的编制;根据市场情况和月计划要求,组织合同生产;对重点合同的生产和交货,进行重点组织和跟踪,确保合同兑现率完成计划。
今年第一季度,该部开展了包括高强钢SH900MC、耐候钢SQ420NH、车轮钢S500LF(降锰成分体系)、高抗拉IF钢镀锌汽车板、无时效彩涂板JD3+Z、含Ti搪瓷钢STC2等13项新产品的开发和试制;开展了长安福特、现代起亚、神龙汽车、通用汽车、长城汽车等10家车企和101个零件的认证工作,分别完成年计划量的50%和38%。其中,为现代起亚生产的SPCC、SPCD、SPCUD3个牌号产品已通过零件认证;东风小康、北京汽车两家新开发用户,在3月份已实现小批量供货。 (王平)
3月份实现扭亏为盈 永钢力保4月份盈利持续
本报通讯员 吴阳舒
阳春三月,江苏永钢集团长江自备码头一片繁忙景象。一艘艘满载着“联峰”牌钢材的轮船陆续离开,驶向国内外市场。在当前钢铁行业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永钢集团保持着合理有序的生产经营节奏,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了解,3月份,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33.5亿元,实现利税4665.8万元,其中净利润2976.5万元。4月份,预计可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前两个月,永钢集团也出现了一定的亏损。面对不利局面,该公司提出“不减员、不减薪”的承诺,坚定了干部职工共渡难关的信心。紧接着,该公司又迅速启动了降本增效竞赛活动。各单位、分厂纷纷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质量改进、效率提升、新品开发、服务改善等方面想办法、挖潜力,有效地发挥了合力作用,为企业扭亏为盈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济形势不景气,要靠转型升级来推动。”永钢集团总经理吴耀芳说。他表示,目前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合理有序地控制生产节奏,加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力度,力争做到钢材产销平衡。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市场盈利空间,永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重点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实现工业材出口量增长到10万吨/月。“永钢下一步的目标是在3个月内,将工业材、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提升至40%,以释放更大的盈利空间。”吴耀芳自信地说。
永钢集团的扭亏为盈,非钢产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永钢集团有钢铁、重工、物流、建设、金融投资、旅游餐饮等6个产业板块,一些板块创效明显。如去年组建的精筑建设集团,全年实现利润1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该集团又通过加快资质提档升级,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等举措,累计盈利1600万元。在金融投资板块,永钢集团通过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统一运作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第三方贸易,第一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538万元。
河北钢铁石钢首季降费用5700万元
本报讯(记者李瑞 通讯员赵海燕 安北)今年第一季度,河北钢铁集团石钢公司通过内部挖潜,压降设备运行费、工艺资材消耗、物流费、人工成本等各类费用5700万元,折合吨钢降本159元。
今年初以来,石钢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蕴含的巨大潜力,围绕设备运行费、工艺资材消耗、物流费、人工成本等降本指标,以挖潜增效为核心,打破固有习惯做法,进一步梳理优化生产组织、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大力推进指标创优,辅助工序协同优化,加强全流程成本费用控制;消除一切外用工和非生产必要的物业,消除一切不增值、无效环节,提高劳动效率、生产效率和资材使用率,实现集中、高效、流畅的低成本精益生产。同时,石钢还不断强化系统降本措施,建立月度动态高效监控指标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促进各类费用的持续降低。第一季度,该公司设备运行费用同比下降1900万元,折合吨钢下降45元;工艺资材消耗同比下降650万元,折合吨钢下降17元;物流费用同比下降2187万元,折合吨钢下降59元。
挑战流程极限
———攀钢钒冷轧产品创效一瞥
本报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吴润
“125万吨,这是攀钢钒冷轧厂现有机组所能达到的极限产能。这一高度至今尚未逾越,年产最高纪录停留在116万吨。”攀钢钒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攀钢钒的任务是完成5亿元的利润,而如何实现冷轧产品效益最大化,是能否实现利润目标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攀钢钒冷轧厂冷轧产品累计产量达到31.18万吨,比计划目标高3386吨。他们用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回应了这一挑战。
“对于轧钢工序来说,每一次突破都举步维艰。”该负责人表示,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奋斗与艰辛。
综合成材率指标的优化,可以直接带来产量的提升。“今年初以来,我们分析出影响冷轧产品综合成材率的3个因素———切损、废品和手分品,其中切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该公司冷轧厂生技室副主任周平川说。
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他们将1050毫米规格连退产品由原来在酸轧机组、精整机组“两刀切”模式改为只在精整机组“一刀切”模式,由此促进成材率提升0.2个百分点。同时,他们优化罩退产品宽度加宽余量,将切边量由原来的16毫米缩减至14毫米;镀锌深冲产品的切边量由24毫米减至22毫米,与两年前的26毫米相比,足足减少了4毫米。“切损的减少直接促进了成材率的提升,加上在废品回收和手分品上做足功夫,今年前3个月的月度综合成材率指标分别达到92.75%、92.78%、92.80%,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周平川自豪地说。
攀钢钒冷轧厂的产量能不能完成,关键要看轧钢作业区酸轧机组产量能否完成。没有原料作保障,一切都将变成水中花、镜中月。
“突破极限产能,谈何容易!”攀钢钒冷轧厂轧钢作业区白班作业长杨明东领到2014年的生产任务时,一时间一筹莫展。如果按照当前的成材率倒推,轧钢作业区酸轧机组出口产量至少要达到131万吨以上,才有可能实现125万吨生产目标,这比原来的最高年产量提升了10余万吨。
“随着多年来对各个生产限制环节的持续挖潜,想要抱‘西瓜’已经不太现实。”杨明东发现,捡“芝麻”到是可以盘算盘算。于是,他们从细微处着手,优化检修模式,将每月两次的检修周期调整为23天一次,以每次检修16个小时计算,一个季度就可少检修两次,节约了32个小时的检修时间,可增产5000吨以上。他们还通过提高带钢头尾运行速度等办法来减少酸洗换卷停歇时间,平均每卷可节约15秒左右,以一个班生产100卷为例,每个班就可节约1500秒,每天可节约时间1个多小时。
“只有将‘抠’的功夫做到极致,才有希望突破极限产能。”杨明东说。3月份,在有近两天时间待料的情况下,酸轧机组的出口产量依然高达11.77万吨,又一次刷新月产历史纪录。整个第一季度,酸轧机组出口产量达到33.7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12%,比奋斗目标超产近1万吨。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良好的开局为该厂在未来3个季度突破极限目标奠定了基础。迎接挑战,攀钢钒干部职工依然在路上。
九江钢铁首季招标比价创效1.04亿元
本报讯 今年首季度,九江钢铁公司通过不断规范招标比价流程,建立科学健全的招投标比价管理制度与流程,使招标比价管理迸发出强大的威力,实现招标比价同比创效1.04亿元。
该公司自2013年3月份成立投资发展部以来,高度重视招标比价采购工作,积极开展招标前期调查,充分掌握行业数据和客户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将每一条招标公告信息挂网,并采取电话告知供应商、主动在相关网络上宣传等方式扩散招标公告信息。在比价工作方面,均要求对标历史价格、网上询价或了解周边钢厂信息,以企业利益为重,坚持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原则,采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公司生产保驾护航。
据了解,今年首季度,九江钢铁公司招标比价工作涉及到的项目高达120多项,仅运输费用、外委劳务费用、废旧物资让售3项就降低费用6319万元。其中,外委劳务费用降幅达到19.51%,创效197万元;内部倒运费用降幅达到35.4%,创效2867万元。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