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现存问题不应单纯交给市场
来源:中钢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从市场层面看,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增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钢价回弹,过去3个月钢价上涨已超30%,使一些钢厂此前的亏损得以部分修复。其二是新增产能超出预期。在部分产能退出的同时,一些国内钢…
从市场层面看,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增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钢价回弹,过去3个月钢价上涨已超30%,使一些钢厂此前的亏损得以部分修复。其二是新增产能超出预期。在部分产能退出的同时,一些国内钢企仍有项目投产,有市场人士预计未来两年国内将增加7827万吨产能。
“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落后产能,更没有谁会去主动率先减产。”曾有国内钢企高层发出如是感叹。不得不说,钢企层面计划产量回升的现象,说明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将是一个异常艰巨的工作,指望钢企主动去产能希望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恨下心肠”。尽管政府强调去产能将以市场化手段为 主,但在必要时仍需动用行政手段,强制部分低效企业破产出清。比如,拆除设备是所有去产能领域的重要判断,设备拆除过程中需全程录像,如果拆除确实有困 难,则需要通过法院查封,并断水、断电,确保这类产能今后完全不能复产。不用此手段,钢铁行业去产能的目标恐怕遥遥无期。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将会持续较长时间。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去产能周期。从国际经验看, 去产能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以日本为例,日本国内钢铁行业在1982年产能达到顶峰,之后进入长达20年的去产能周期,在1982-1992年和 1996-2006年两个阶段中,每个去产能阶段都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在行业完成产能出清后,供需恢复平衡。
目前中国粗钢实际产能超过12.5亿吨,去年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4%,属于“严重过剩”范畴。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滑。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4.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前十家钢厂减产幅度为4.27%,高于全国2.33%的减产幅度;另一方面是重组后部分企业出现剥离,如宝钢退出宁波钢铁,武钢退出柳州钢铁,导致前十家钢厂产量比重下降。
目前国内有钢铁企业611家,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突出表现为行业自律性差,“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为了牟取暴利,大量生产、销售和使用地条钢。”
2007-2011年间,中国钢铁业掀起“兼并重组潮”。宝钢重组八钢、韶钢,武钢重组昆钢、柳钢,首钢重组水钢、长钢、通钢,鞍山钢铁集团与攀钢重组等;同时,区域内钢铁集团密集涌现,山东钢铁集团、河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先后成立。到2011年,中国CR10钢铁产业集中度一度高达49.1%。
然而,兼并重组的结果多表现为“大而不强”,甚至成为包袱,“分家”现象屡有发生。
“形势这么差,谁敢兼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称,目前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债台高筑,重组时难以厘清彼此的债务责任,“所以互相感到害怕,缺乏重组意愿。”
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也将是个较为漫长且不断反复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政绩问 题。这尤其需要地方各级政府顶住压力,痛下决心,令行禁止,切忌左摇右摆。同时,中央政府也应尽快使有关企业兼并重组、人员安置措施乃至于地方政府政绩考 核方式改变等一系列举措尽快落地,为地方政府解除后顾之忧。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