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企稳向好确定 复苏结论难下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经济观察报》2009年第三季度调研结果再次指向确定———经济走上复苏历程,一共有54位经济学家参与了这次的调研。对这一调查结果结果,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经济观察网祝宝良/文今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国有和国有控股投资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同时,房地产等非国有投资增长也有所加快,住宅和乘用车销售升温,民间投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在逐步恢复。一些反映未来3-6个月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也在好转或上升。
上述结论得到多数经济学家们的认可,《经济观察报》三季度调查中,88%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而三个月前只有38%的人持此看法。
在这里,我赞成使用“企稳向好”而不是用“复苏”来描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原因有两个:一是与经济周期的定义有关。国际上将经济周期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古典型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活动绝对水平的周期性上升和下降。在古典型经济周期中,衰退概念是经济从一个高点到经济出现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其对应的复苏是经济从最低点到出现持续的正增长,这也是当前大家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衰退的原因。而按古典经济周期标准判断,我国经济没有衰退,因而也就不能用“复苏”二字。
另一类是“增长型经济周期”,表现为实际经济增长率围绕趋势增长率发生周期性波动。在增长型经济周期中,衰退是指经济从一个经济增长率的高点回落到谷底,对应的复苏是经济增长速度从最低点到开始加快增长,一直回到趋势增长率。
我国的经济周期就是增长型周期,目前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衰退的谷底应定在哪里?经济增长趋势值到底是多少?这些都存在争议,尚无定论,所以难以确定中国经济衰退和复苏的基准。
我不赞同用“复苏”描述中国经济的第二个原因是还看不见经济复苏(回升)的动力。我个人认为,经济周期理论中隐含着经济复苏的动力是经济内生性的自主增长,而非政策性因素的外力推动。如果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内生性的,就可以用“复苏”描述,否则就不要用“复苏”来刻画。
这种分析方法有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是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以及新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点出现后,企业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和居民消费开始持续增长,而当前中国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项目推动,民间投资信心相对不足,投资和消费失衡的矛盾还在加剧,企业产能利用率很低,经济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同时,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性产能过剩也使我国“去产能化”进程任重道远。与此同时,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尽管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仍处于负增长,但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和经济回升的推动下,PPI的环比在不断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压力有所加大。
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
针对上述复杂经济局面,我国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应该如何做?我认为既要稳定内需,又要调结构;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又要启动民间投资;既要防范通缩,又要关注通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优化财政投入和信贷结构,支持民间投资,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回升的质量。这一政策导向基本上大家的共识,我们看到,在《经济观察报》调查中,6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流动性问题开始引起注意,21%的经济学家将答案给予了这一选项,而上一季度仅有6%的经济学家对此关注。
- 上一篇:中国建筑今日申购 中签率或超2% 下一篇:央企半年报:赚三千亿 存四问题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