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进口产品的难度增加,而替代宝钢产品的速度却在加快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多。作为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汽车钢板制造商,宝钢的用户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汽车厂。宝钢汽车板的快速成长,打破了进口汽车板长期高价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钢铁工业只能提供卡车或轿车内部件用材的历史。 就拿神龙为例,神龙成立时定位于零部件“欧洲化”,1997年转向“亚洲化”,1998年开始采购宝钢产品。此后,宝钢替代进口的步伐不断加快。到2006年,宝钢已成为神龙汽车最大的钢材供应商,目前,其重点战略车型凯旋的外覆盖件全部由宝钢独家供货。 在宝钢大量替代进口汽车用钢的同时,国内同行也在加快替代宝钢钢材的步伐。距离神龙仅60公里的武钢凭借价格和地域优势,已将供货比例从2006年的不足1%扩大到了目前的10%。距离华晨74公里的鞍钢和40多公里的本钢,同样在成本、物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同质化产品方面,国内同行替代宝钢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宝钢普冷汽车板市场份额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对此,东风日产采购部部长刘喜鲁认为:中国汽车用钢是块大蛋糕,一家独揽显然是不现实的,关键要看吃哪一块。对汽车厂而言,冷轧汽车板市场转向国内供货为主,可进一步降低成本,资源上也更有保障。现在,汽车厂关心的是,由于部分高端、高难零件,国内钢铁企业目前还不能生产或无法稳定供货,因此,这部分材料仍需依赖进口,而替代的希望依然寄托在宝钢。 经过15年的努力,宝钢汽车板品种由90年代初的不足10个牌号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随之而来的是,替代进口产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现有的进口材料中,大多是超过宝钢装备能力的超宽、超厚规格或超高强度极限料,还有一部分则因难度较大尚未通过认证。为此,宝钢相关部门正加大力度组织攻关。今年上半年,宝钢汽车板零部件认证通过数达95个,完成率为113%。华晨还与宝钢组成了联合攻关团队,共同制订国产化推进计划,并明确了时间进度表。目前,材料认证工作已进入第三轮试验。 突破自我:保持汽车板龙头地位的必由之路 日系汽车厂向来被认为是对钢板质量要求最苛刻的用户。在广州本田黄埔工厂,我们随处能看到类似“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的质量格言,这也是日系汽车厂选择汽车板供应商的首要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最终产品的品质保证,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效率。 中国是全世界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厂纷纷酝酿着产能升级计划,谁也不愿错失这样的发展机遇。广州本田增城工厂投产后,广本就已具备了年产36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今年,东风日产将向全年销售30万辆的目标冲刺,明年的预期已提高到40万辆。巨大的产能压力,令汽车厂丝毫不敢懈怠。东风日产技术科的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强调,我们的设备开动率在95%以上,这样的生产节奏要求钢板必须有稳定的质量。 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目前国内能够满足日系汽车厂质量要求的钢铁企业很少。相比之下,宝钢的优势较为明显:良好的产品质量、稳定的交货期、先进的研发手段、周到的用户服务等等。但就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而言,还与世界一流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今年以来,用户对宝钢汽车板存在的锌渣、点锈、小黑点、振动纹等缺陷时有抱怨,其中有些批次还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生产。 明年初,广州本田的主力车型——08雅阁将全球上市。宝钢在这一车型上的供货比例达到了很高水平,今年7月起已批量供货。东风日产2008年上市的新天籁以及2009年推出的X02A,也将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其中,新天籁自制件将全部由宝钢供货。用户坦言,钢板质量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希望宝钢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确保新车型量产后的稳定供应。目前,宝钢在向用户派驻客户代表的基础上,又加派了技术代表现场跟踪,并与部分汽车制造厂建立了月度交流制度,对关键控制点定期跟踪、限期解决。 用户一句“宝钢是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始终萦绕在耳际。面对当前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宝钢汽车板或许已经到了必须实现自我突破的关键时刻,只有在质量、成本、规模、服务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宝钢汽车板才能实现新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