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思维必将损及中国的崛起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美国已从战略上将中国作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而美国以外的国际社会则担心,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美国化。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先生在一篇《要预防中国思维的美国化》的文章中提到,许多欧洲学者曾问他,中国今后会不会像美国一样来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如果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郑永年先生从其中看到了欧洲人的担心,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很多观察家已经注意到,中国的政策话语已经带有很浓重的美国色彩,中国的内部改革在很多方面深受美国的影响。例如新自由主义,在政策层面,这种盛行于美国学术界的经济学说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新自由主义的一些方面在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都没有实现,但在中国则得以实践。有人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是新自由主义最大的试验场,这并非耸人听闻。
这种美国色彩在很多领域有明显体现,比如中国在包括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教育等等方面的产业化和各种变相的私有化,要比美国更为急进,与欧洲国家重视福利的资本主义道路更是相去甚远。曾有美国学者在看到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后表示,中国在很多方面比美国更加资本主义。这种评价令人深思。
思维的美国化还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上。美国的国际思维的出发点就是相信霸权,中国虽然宣称不谋求霸权,但对权力的影响则十分认同。反映在中国的政策领域,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国只注重大国研究,尤其是注重美国研究。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官到商、从精英到大众,言必称美国,世界的多元化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根本不存在。可以认为,在中国社会相当广的层面,美国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在战略层次上,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很清楚多元化外交的战略意义,也在努力向多元化去走。然而,这更多是由一小部分精英决策层进行的政治引导,在中国社会各层次,仍然深受美国化的影响。以与非洲的交往为例,中国最高决策层很准确地抓住了非洲这个战略重点,并在国家层面推动了非洲各国的交往,“中非论坛”成为中国当代外交中可圈可点的一笔。这对于中国寻求能源与矿产安全,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看看中国学术界对非洲的研究和考察,却少得可怜,与中国对非洲的战略关注极不相称。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先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公司在调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商业路线图时,发现国内关于非洲当下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的新书几乎没有,只有少少的基本旅游册。“有限的几个非洲研究专家的综述性文章或时政性写作,甚少对有关任何一个具体主题方面有深厚、长期、专门的研究。”不仅仅是非洲,中国的利益和需要已经到达拉丁美洲、中东、中亚等各个角落,但中国除了从外交途径进行了解外,对这些国家的研究和了解又有多少呢?
这种巨大的反差,其根源还是在中国广泛存在的“美国化”思维。中国的国际战略当然要关注美国这个单极世界的霸权国家,但如果中国社会只关注美国而忽视其他,那中国会在实力远不如美国时,就遭到多元文化对美国化的讨厌甚至憎恨。这样的崛起,是中国所需要的吗?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过度的美国化会影响中国的崛起,也会损及国际社会接受中国。对此,中国应该引起警惕。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