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从攀钢到湛钢 他们见证“钢铁大国” 走向“钢铁强国”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建设攀钢的艰苦岁月  “辽阔的黑土地,我们从这里出发,美丽的嘉陵江,我们从这里远航……”  1958年,经过鞍钢大规模建设磨炼的800余设计将士长途跋涉12天,定居嘉陵江畔的黄花园。原冶…

建设攀钢的艰苦岁月

  “辽阔的黑土地,我们从这里出发,美丽的嘉陵江,我们从这里远航……”

  1958年,经过鞍钢大规模建设磨炼的800余设计将士长途跋涉12天,定居嘉陵江畔的黄花园。原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成建制迁渝,更名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简称重庆院),中冶赛迪前身重庆院由此成立。

  今年是重庆院迁院60周年。一个甲子的时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冶赛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冶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昨日,在中冶赛迪“纪念迁院60周年大会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上,部分见证这一辉煌成就的老一辈赛迪人再次回到这里,忆起了那奋斗不息的初心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原重庆院副院长沈忠凡

  他见证攀钢工程的自力更生

  攀枝花建市于1965年。正是在这里,重庆院上百名冶金人创造了当时看来难以实现的“象牙微雕”工程——攀钢。

  而当年参与攀钢一至三期建设的原重庆院副院长沈忠凡,最终留在了攀枝花,把他乡变作故乡。

  沈忠凡1930年出生,重庆大学冶金系毕业后,来到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工作。

  1964年5月27日,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应该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交通、煤、铁、电搞起来。”

  1965年2月3日,大年初二。重庆院派出由30余人组成的工作队从重庆出发,开往攀枝花。

  在攀钢一期工程中,沈忠凡是项目主要衔接人,参与了从实验、设计、现场施工服务、生产技术攻关、投产到达标的全过程。提起攀钢一期,沈忠凡总是无比自豪:“重庆院设计建设的攀钢一期,为军工提供了急需材料,为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冶金工业树立了里程碑。”

  在攀钢一期工程告捷的基础上,攀钢二、三期工程接续开展,此时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

  1986年,总投资93.53亿元的攀钢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重庆院负责总体和铁、钢、轧及全厂性公辅设施等设计,沈忠凡任副指挥长。种种优势带动下,二期实现了从“钢坯企业”到“钢材企业”的转变,也让攀钢成为中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

  2001年,攀钢三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重庆院负责轨梁厂万能轧机和冷轧厂酸轧联机的设计。到2006年2月新2号转炉投产,三期建设完成,攀钢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见证并参与了攀钢一二三期发展的沈忠凡最终留在了攀钢。时至今日,他依然关心着中冶赛迪和攀钢的发展,多次为攀钢发展建言。

  中冶赛迪首席专家欧阳标

  他见证了宝钢4座高炉20多年的生产运转

  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山钢铁总厂动工。重庆院、中冶赛迪从宝钢一期几乎全套引进,到二期三号高炉设备和工艺结构95%国内制造,到三期完全自主设计和自主集成,为宝钢服务40年,使中国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厂,具备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和自主集成能力。

  欧阳标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院、中冶赛迪工作。他研究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高炉领域,30多载寒来暑往,练就了他丰富的设计、技术和工程经验,成为享受国务院特贴的高炉专家。他退休后,长期被公司返聘,今年还被评为了赛迪首席专家。

  欧阳标是坚守宝钢20年的老朋友。他常说自己50岁才出道,是因为经过20年扎扎实实的学习摸索后,才敢说自己有一点懂高炉。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毕业大学生,欧阳标工作的第二年,被派往上海宝钢出差,任务是学习消化宝钢1号高炉引进的新日铁技术,为2号高炉自主设计做准备。

  欧阳标说,上世纪80年代日本钢铁技术非常先进,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够到国内最先进的钢厂去学习,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到达宝钢后,欧阳标与同事天天泡在工程现场,爬上爬下,对任何新设备、新工艺都如饥似渴,悉心琢磨。

  有的设备刚开箱,他们就赶紧过去把设备的里里外外研究几遍。

  工作36年来,欧阳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度过,见证了宝钢4座高炉的生产运转。

  90年代初,欧阳标正式调到上海队,先后担任宝钢3号高炉工艺代表、4号高炉总设计师、宝钢1号、2号、3号高炉快速大修的工艺负责人。扎根宝根服务工程建设,欧阳标成了宝钢上下最熟悉的赛迪人之一,“标哥”称号也是宝钢朋友给他取的。

  在宝钢的岁月里,令欧阳标自豪的,除了他参与的宝钢三号高炉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外,还有宝钢高炉快速大修的创新突破。宝钢一号高炉的第一次大修采用常规大修方法,整体耗时一年半,第二次大修为了降低停产损失,采用快速大修方法,时间缩短至78天,创造了同类型高炉快速大修时间最短纪录。

  中冶赛迪股份专务副总经理陈蓉燕

  她见证湛江钢铁的“十年磨一剑”

  湛江钢铁被称为“世界钢铁史上的一个奇迹”。投产两年不到已全部达产,且只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打破了钢铁厂没有三五年难以盈利的铁律。

  湛江钢铁项目前后历时12年,参与人员几经变更。陈蓉燕2004年加入宝钢湛江钢铁建设团队,奔忙多年,她称湛江钢铁是“十年磨一剑”。

  陈蓉燕出生于1960年,1982年进入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谈起“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她说,在2008年湛江钢铁项目核准前,项目团队就在环保、土地、海域等方面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得到公司团队的助力支持。

  但2010年,因为不再上马新的钢铁项目,湛江钢铁被列入调控对象。直到2012年,湛江钢铁正式拿到国家发改委批文。

  论证的这几年间,湛江钢铁标准、方案一再调整,项目经费也由760亿元缩减到415亿元。如何在产品大纲与规模、水平要求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成了陈蓉燕他们必须考量的问题。

  陈蓉燕说:“我们前后大概开过几千个会议,做过几百个方案,经过几十版的总图调整,可以说湛钢项目是集项目团队智慧之大成的集体成果。”

  如何打造一个“全球排放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与社会资源循环共享”的绿色钢铁企业?陈蓉燕说,这是中冶赛迪在湛钢之初就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湛江钢铁设计中,环保投资全面超越了国家环保标准,占静态投资的14.5%,远高于国内同行水平。

  同时,中冶赛迪将自主开发的一大批先进技术首次运用到湛钢工程中。比如,湛江钢铁采用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技术,每年可实现节能量39.6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104.5万吨二氧化碳,年节能经济效益约3.2亿元。该高炉关键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一篇:马钢通过安徽省环保专项督查
下一篇:赤峰远联钢铁发生煤气泄漏事故,致4人死亡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