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处置“僵尸企业”不能讳疾忌医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2016年,随着国家处置“僵尸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工作的推进,钢铁行业…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2016年,随着国家处置“僵尸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工作的推进,钢铁行业“僵尸企业”正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然而,1月~4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持续下跌后,出现了一轮短暂的“回暖”现象,钢价曾一度上涨500元/吨~1000元/吨,有利可图诱使一些“僵尸企业”逐步复产。

  钢材市场真的回暖了吗?残酷的市场行情证明,钢价上涨只是昙花一现。5月份以来,钢价在4月份猛涨的基础上迅速下降了500元/吨~700元/吨,目前还在不断调整中。事实说明,在当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快去产能,不处置“僵尸企业”,钢材市场难以真正回暖。

  “僵尸企业”不能再心存幻想

  4月25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指出,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主张重组要靠市场机制来推动,而不是政府“拉郎配”。地方要停止对“僵尸企业”的授信,银行也要区别情况,停止续贷。同时,要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依规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正联合制订处置“僵尸企业”的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这无疑为减亏、去产能定下了任务表和时间表。

  今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是正式打响去产能战役的信号,更是一种方向性引导。4月份,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银发〔2016〕118号)。5月份,业内一直期盼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253号)正式印发……国家强力压缩过剩产能的种种行动表明,处置“僵尸企业”的序幕已经开启。钢铁行业“僵尸企业”不能再心存幻想,必须积极主动适应大趋势。

  处置“僵尸企业”不能因难而不为

  目前,我国“僵尸企业”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企业规模较大,员工较多。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既不让其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生,只能通过银行或政府的不断“输血”维持现状。二是行业产能过剩,大多涉及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这些行业过去因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产品积压、员工失业率上升。三是产业领域低端。“僵尸企业”基本属于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的制造业领域,由于技术含量低、转型升级困难,导致债务负担沉重,最终形成资不抵债的局面。四是部分“僵尸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跟不上形势发展,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与优势,逐步被市场边缘化,持续经营困难。五是很多“僵尸企业”因生产经营不能持续,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及熟练操作工人流失严重,面临资金、债务、原料、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问题,“复活”的几率相当小。

  “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政府财政不断“输血”才能生存下去,导致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被无效占用。“僵尸企业”在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拖欠职工工资、社保金情况严重。同时,“僵尸企业”不具备偿贷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偿还贷款,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高速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僵尸企业”蔓延,隐藏的金融风险将被释放,这会对市场结构调整造成不良影响。长期研究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发现,2010年,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排名还处于全球第五位,但今年1月份迅速攀升至第一位。这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有效地分配资本,资本无法优先分配给最具生产力、发展最快的公司,而是被掌握在了很多生产力不那么高,甚至“僵尸化”的企业中,导致中国金融系统的长期风险缓慢积累起来。可以说,“僵尸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负累,必须予以坚决清除。

  进入2016年以来,一直低迷的国内钢价出现了一波反弹,特别是3月和4月份显示出持续拉涨的态势。随着钢价反弹,很多钢铁厂商认为此时有利可图,开始复工增产,其中不乏早该关停的“僵尸企业”,由此给市场带来一定压力。可以说,“僵尸企业”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有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逆势而行”之势,这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和布局存在一定矛盾。

  正是看准了这一不良苗头趋向,中央高层才果断发声,棒喝应对。4月26日,新华社发表新华时评《警惕该淘汰的钢铁产能“死灰复燃”》,指出目前国内钢价有所回升,这势必会让一些“僵尸企业”蠢蠢欲动。这些本应退出市场的落后产能,容易把市场价格再度推向不合理的边缘,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根据中央部署,多地目前落实供给侧改革的方案是3年~5年行动计划,主要采取“1+N”模式,即1个总体方案(或实施意见),配套N个专项实施方案。而河北、甘肃、辽宁等省份则先行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大多是针对房地产去库存和企业降成本。这位人士分析指出,下一阶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也会向纵深推进,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企业生存离不开社会大环境,钢铁行业处置“僵尸企业”亦面临诸多棘手问题,但绝不能讳疾忌医。

  “僵尸企业”须顺势而为找出路

  从当前供求关系来看,尽管短期内钢价可能还会上涨,但基本面并不支持钢价持续上涨,未来价格突破4月份高点的可能性不大。而很多钢厂增加产量,也并不都是因为看好未来市场,只不过是想抓住这波反弹行情增加盈利空间,减轻前期累积的亏损程度。综合来看,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出口遭遇多次“双反”调查,这些都会阻碍钢市回暖。

  虽然不少“僵尸企业”过去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也为解决社会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市场无情。面对国际国内双重市场压力,“僵尸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唯一的办法是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浴火重生。

  压缩产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关停问题,国家也正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尽力确保“软着陆”,对压减过剩产能实行政策性补贴,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化解金融和债务风险。为此,处于风口浪尖的“僵尸企业”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寻求出路。一是积极主动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资产重组,依托更有实力的大集团,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解决长期积压的沉重债务问题;剥离不良资产,淘汰落后产线,优化提升产线档次水平,同时提升技术、产品和管理水平,争取获得新生。二是通过战略转型,寻求其他适合企业进军的新领域,实现第二次创业。例如,韶钢松山在2015年巨亏之后,酝酿去钢铁化转型金融。4月20日,*ST韶钢000717)发布公告称,目前初步意向为出售公司全部钢铁业务资产,收购宝钢集团下属的金融业务资产。三是盘活土地、设备、劳动力等资源,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通过资产转让获得资金,为企业脱困创造条件。四是可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争取支持。五是下定决心退出市场,通过法律程序,走政策性破产之路,实现人员分流,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关而不清、倒而不破的“僵尸企业”,如果长期悬搁债权债务关系,将严重妨碍市场秩序和社会发展要求。一些企业通过破产退出市场有利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不仅能让企业重新上路,还能让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处理“僵尸企业”,需要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未来,随着一大批“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市场资源将的到优化配置,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助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上一篇:工信部官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东北国企兼并重组
下一篇:钢坯 “锁价”难阻降价风险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