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废钢铁长期供需分析及价格估算

来源:联合金属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近十年钢产量急剧上升,钢铁积蓄量不断增长,由于各种工程钢材、建筑钢材的使用周期较长,需要10-5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折旧变成废钢,因此废钢铁产生量跟不上钢铁发展的速度。但随着时间…

中国近十年钢产量急剧上升,钢铁积蓄量不断增长,由于各种工程钢材、建筑钢材的使用周期较长,需要10-5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折旧变成废钢,因此废钢铁产生量跟不上钢铁发展的速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每年废钢铁的产生量将不断增加,钢铁行业正在迎来废钢资源增长速度超过钢产量增长速度的新阶段。

  钢铁积蓄量持续增加 废钢即将迎来供大于求阶段

  中国近30年以来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出现持续大幅增长,尤其是2001年以来,增长尤为迅猛,2001年到2005年5年间粗钢表观消费量平均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受此带动,我国的废钢积蓄量也不断增加。不考虑钢材的间接出口,以粗钢表观消费量减去每年的废钢消耗量作为当年的钢铁积蓄量增量,则截止2013年我国钢铁积蓄量约为57亿吨。

\\

  2013年我国炼钢用废钢消耗量达到8570万吨,小电炉厂和铸造企业废钢消费量约为5500吨,则2013年废钢供应量约为1.4亿吨,对积蓄量回收率为2.4%。

  我们从日本对积蓄量的回收率来看,该系数在近30年持续呈现下降趋势,从1971-1980年2.85%下降到2001-2010年的2.11%,2011年对积蓄量的回收系数仅为1.98%。我国废钢对钢铁积蓄量的回收率与日本大体持平。

\

  假设未来几年,中国对钢铁积蓄量的回收率持续保持在2%左右,则我们预计明年(2015年)废钢供应量将小幅高于需求量。到2020年,我国废钢潜在供应量将超过2亿吨。若废钢需求占粗钢产量的比例在未来仅出现小幅增加,则2020年炼钢用废钢消耗量或将达到1.3亿吨左右。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进口废钢量将大幅减少,废钢行业将进入供大于求阶段。

\

  废钢价格和电炉冶炼成本

  废钢供应过剩并不一定意味着废钢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影响钢铁企业对废钢使用配比最直接的因素是炼钢成本的高低。

  目前我国电炉钢产量较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仅为9.5%,远低于28%的世界平均水平。电炉炼钢成本过高是造成钢厂不愿意使用电炉的最主要的原因。电炉炼钢成本高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第一是钢铁料消耗。电炉的钢铁料消耗,废钢占60-70%。第二是能源消耗。电炉钢铁料在普通电炉是冷装料,冶炼的熔化过程靠电能来完成,冶炼电耗成了电炉炼钢中的一个重要成本项目,特别是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电能消耗显得更为突出。通电媒介电极消耗,也是电炉冶炼独特的成本项目。第三是设备维护费用。电炉冶炼工艺复杂,设备结构复杂,故障机率高,维护修理次数多,费用增加,也增高了炼钢成本。

  由于电炉炼钢成本过高,造成我国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持续维持在10%左右,废钢需求增长速度远不及粗钢产量增速。我们上文已经分析过,由于我国钢铁积蓄量不断增加,未来废钢的供应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要想使钢铁工业的废钢消费量比例和电炉钢产量占比出现大幅增加,则在成本上电炉生产必须具备足够的优势。下文中,我们就来测算一下,废钢价格下跌的什么程度时,才能真正做到用电炉生产更加划算。

  这里我们采用电炉50%废钢配比、转炉10%废钢配比的方案来进行两种生产工艺的成本比较。

  成本比较中各主要物料、能源及人民币汇率选择如下:

  项目铁矿石美元/人民币焦炭喷吹无烟煤电价

  价格90/美元6.001050/元665/元0.4/元

  测算结果显示只有当废钢价格下跌到1500元/吨以下时,电炉生产的钢坯成本才会低于转炉。当废钢价格下跌到1100元/吨时,电炉炼钢成本将大幅低于转炉炼钢(幅度约为191元/吨)。

\

  上表所选价格为未来可能存在的假设性原料价格。之所以做出此种假设是因为在铁矿石价格低于80美元/吨时,废钢几乎不可能具备竞争优势,更无需谈电炉钢比例能否增加。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钢厂的电价很可能远高于上述假设,且电力作为最主要的二次能源,其价格在未来有很大的上涨可能。

  总结:废钢使用占比增长是长期发展方向

  从上边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废钢行业将迎来供大于求的阶段,废钢供应的宽松将给废钢价格下跌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只有当废钢价格下跌幅度远远大于铁矿石跌幅时,钢铁企业才会出现大量转用废钢的现象。可以预计未来废钢用量占比增长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其转变过程必将是复杂而曲折的。

 

上一篇:河北钢铁并购德高的逻辑
下一篇:乐从钢贸撑出黎明 前三季销售额达到781亿元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